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要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我国的制度优势,不仅要体现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和处置上,更要从长远上进行制度设计和优化,推动常态治理与非常态应急的有机衔接,增强对不确定、不可控的非常态卫生应急事件的响应灵活性,尤其是要将以预防为中心的原则真正确立起来。实践证明: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健全体制机制,激发社会活力,才能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制度优势真正转化为治理效能。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任务量大、涉及面广、演化复杂多变,对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重大威胁,对跨部门、跨层级、跨机构、跨领域的协同整合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党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中要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组织优势,完善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急事、办难事的体制机制;要通过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和市场力量广泛参与的社会共治格局,不断推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向总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方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防控工作取得的成效,再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我们战胜疫情的根本政治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一切从人民出发、维护人民利益,不仅是推进国家治理效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我国不断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的根本价值取向。对疫情冲击下的民生托底保障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鼓励灵活就业,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要强化城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做好基本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做好疫情导致的无供养困难人群保障。及时抚恤在疫情防控中因公殉职的医务人员、干部职工、社区工作者等,妥善照顾他们的家属”。将“以人为本”作为指导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的总体原则,有利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众志成城、团结奋战,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
统筹规划健全体制机制
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灾前风险防范和处置化解优势,需要统筹规划健全应急体制机制,特别是要健全理顺中央和地方权责关系,推进应急管理体制现代化,将中央和地方的积极作用有机结合起来。为此,一方面,要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应急体制,使重心下移、资源下倾。疫情发生后,中央层面迅速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国家层面启动联防联控机制,加强对地方的指导、协调、支持、督促;同时,强化地方属地管理的主体责任,省市县三级政府成立疫情防控指挥部,充分发挥地方疫情防控的主动性,抓严抓细抓实防控措施。另一方面,基于疫情发生发展规律,构建统一、高效和反应灵敏的全流程应急机制。加强监测预警力度,落实风险评估与沟通等相关环节的责任和措施;统筹政府与军地、企业、社会等力量,实现应急职能“效率取向”向“以安全为中心取向”转变,更重视对公众满意度、社会价值等的关注。
调动社会和市场力量有序参与,激发社会活力
社会活力是人民群众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集中体现,也是国家治理水平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动能。在疫情期间,大批社会组织、志愿者自发走上抗疫第一线,从事募集物资、应急服务、社区管理、心理疏导、关怀特殊群体等工作;广大民众主动登记、及时隔离、科学防控,积极捐款捐物,忧患意识和互助精神愈发增强。在党委领导和政府负责的基础上,调动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广泛参与疫情防控,构筑群防群治的人民防线,形成“大应急”格局,既是中国特色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国家公共卫生应急能力现代化的迫切要求。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