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充分发挥红色资源铸魂育人的社会功能

2020-08-11 15:27:36 来源:南方日报

  地处中国南疆的广东,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在革命的风云岁月里,广东党组织从创建地方组织到促进国共合作和大革命运动,从率先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到建立革命根据地、开辟华南敌后抗日战场,坚持带领南粤人民英勇卓绝地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谱写了壮丽辉煌的红色历史诗篇。

  广东的革命历史丰富厚重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东党组织的革命活动具有“时间早、范围大、持续长”三大特点。作为继上海、北京之后在全国最早建立的共产党地方组织,广东党组织在充满血与火的斗争中开展了系列革命活动,为中国革命和党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无数共产党员和革命者在广东这片热土上流血牺牲,涌现了众多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如陈铁军、彭湃、杨殷、杨匏安、苏兆征等。广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历届28位省委书记中,就有10位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如陈延年、张太雷、邓中夏等。消逝的是硝烟,不灭的是精神。英雄的鲜血染红了胜利的旗帜,凝聚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奉献精神和伟大追求,永远绽放着不灭的光辉。

  革命遗址是广东的重要红色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红色,即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民众赤心报国的高尚品格和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坚定意志。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指引下,践行着伟大的革命实践。“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党的历史就是党的根基,是党的生命力的重要源泉。

  广东党组织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革命遗址,包括党的重要机构旧址,重要事件、重要战役战斗的旧址、遗址,重要领导人的故居、旧居、活动地,具有重要影响的革命烈士事迹发生地或墓地,也包括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涉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类纪念馆、纪念园、烈士陵园等纪念设施。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革命遗址见证了中国共产党99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蕴含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基因,积淀了我们国家和民族进步与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生动教材,是珍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财富。

  把流淌在南粤儿女血脉中的红色基因传承好发扬好

  步入新时代,在迎来中国历史性伟大飞跃、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今天,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更需要我们深入挖掘革命遗址红色资源,追寻先驱足迹,传承红色基因,充分发挥其铸魂育人的社会功能,进而产生凝聚人民力量和社会共识的强大精神动力。

  发挥政治引导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新时代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分发挥革命遗址红色资源的政治引导功能,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内在要求,是共产党员坚定政治信仰永葆初心的迫切需要,是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有力精神支撑。

  发挥意识形态阵地功能。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增多,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存在重大风险,特别是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的危险正暗流涌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有些人理想信念逐步淡化丧失,不信马列信鬼神,历史虚无主义一度横行,解构历史、诋毁英雄甚至一度成为一股“潮流”,意识形态领域考验日趋严峻。在这无声的较量中,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是我们不断增强“四个自信”的底气和关键。我们要切实担负起守护红色基因的政治责任和历史责任,依托广东地区丰富的革命遗址资源,用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敢于发声亮剑,澄清模糊认识,坚决反对各种歪曲、篡改、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坚决抵制歪曲党史、国史,丑化、诋毁伟人英烈等错误言行,坚决抵制“低级红”“高级黑”等不正之风。

  发挥历史借鉴功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的发展过程是在跌宕起伏中前进的,回望历史、正视历史、反思历史,就要看到其间最具指导意义的经验与教训。红色资源代表的是历史,并不只是指“正确的”历史,而是真实的全面的历史。事实上,从反面吸取的教训往往比从正面学习的经验要深刻和牢固得多。因此,在传承红色基因的过程中,我们要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审视,既要继承红色资源中积极、有益的一面,也要汲取其失败的教训,做到以史为鉴晓利害,砥砺前行明是非,清醒而明智地避免重蹈错误的历史覆辙。

  发挥宣传教育功能。革命遗址等红色资源,承载了我们党初心的原点,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在开展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社会教育功能,深入挖掘革命遗址背后的故事,加大对革命遗址人物故事、革命事迹的编撰与宣传,创新传播载体,将红色基因活化为可视、可听、可读的红色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将红色基因的根脉转化为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以其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育人育心,把流淌在南粤儿女血脉中的红色基因传承好发扬好,发挥积极的宣传导向作用。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作者:易立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