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在不同的时期承载着不同的功能,新时代经济特区的新使命是先行示范。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正向创新湾区迈进,创新必须有核心创新引擎,就像旧金山湾区的核心创新引擎是硅谷一样,要把深圳培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谷”(类似硅谷的创新之地)。这是深圳增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的重要举措,对充分发挥深圳先行示范作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湾区),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深圳初步具备建立“创谷”的有利条件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深圳特区的创新能力在大湾区甚至全国都是领先的。《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18)显示,深圳创新竞争力综合得分57.6,排名第二。现在,深圳正携手大湾区其他三大中心城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积极推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共建国际科技信息中心、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加快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圳已初步具备建立“创谷”的基本条件。
首先,企业创新全国领先。对于深圳的创新来说,表现尤其突出的是企业创新能力强,深圳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研发机构、研发投入、研发人员和发明专利大多集中在企业。从近三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深圳80%以上的专利申请都是来自企业,2016年到2018年逐年递增。
其次,城市竞争力居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之首。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与联合国人居署合作的第四部研究报告——《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9-2020:跨入城市的世界300年变局》显示,中国有20座城市入围世界经济竞争力百强,深圳以全球第四的成绩领跑粤港澳大湾区。
再次,深圳是发明专利高度集中的区域。在广东各市的专利数量中,深圳的发明专利几乎占广东省的一半,是省内专利研发的重要区域。
原始创新不足是深圳最大的短板
从形成“创新动力源”的角度考察,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之一的深圳,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还存在较大差距,面临一系列挑战。
首先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数量与深圳经济发展不够匹配,在粤港澳大湾区内高校数量处于中下水平。其次是基础研发投入偏低,虽然深圳的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较大,但存在投入结构缺陷,高校及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创新投入不足,总体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R&D支出占比较低。再次是高校科研能力弱,专利施引率较低,从专利施引数与发明专利数的比值中发现,除粤港澳大湾区(0.90)外,其他三大湾区的比值均大于1,表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明专利被引用频率低,质量较差。
强化原始创新,把深圳培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的核心引擎
针对深圳创新的短板,应着力提高研发投入强度,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着力培育创新人才和创新精神。弘扬创新创业价值,塑造大胆创新、不惧失败、自由自主的创新文化;完善人才的发现、引进、激励、评价和成长机制;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政策,如股权激励、技术入股以及个人所得税优惠等。
着力培育大学创新能力。布局筹划建设国际创新大学城,着力引进国内外创新研究型大学,也要重视组建民营创新研究型大学,加快新办大学的建设。提升大学的创新能力,鼓励高校师生开展原始创新,加强大学与市场、产业的合作;组建大学创新创业园区,鼓励大学师生进园研发,办创新型企业,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制定奖励政策,研究成果转化收益大部分用于奖励个人,研究成果所有权归个人,可变成股份入股创新企业。
着力培育企业家和创客。创客是信息时代创新的主角。在充分发挥企业家作用的基础上,着力为创客成长创造条件。首先,构建完善的创客创业培育体系,设立丰富多样的创新教育课程;其次,建立跨学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平台,着力打破不同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障碍;第三,大学创客教育应加强同企业产业界的合作,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研究;第四,完善创新孵化创新创业体系,扩大众创空间的覆盖面;第五,推动创新企业发展壮大,建设高端的研发机构,不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中心的比重。
着力培育创新平台和风投机构。加快建设综合性的国家科学中心、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等重大平台。着力打造国际风投创新中心。建立多元化的风险投资网络,寻求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逐步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的多渠道融资体系。出台普惠性的科技金融政策,建立科技和金融结合的机制,推动科技金融的融合。
着力培育创新环境。强化原始创新,建立长效的多元化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以立法形式保障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对基础研究投入不低于财政科技专项基金的1/3。不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改善企业研发费用的各项加计扣除财税政策,鼓励更多的财政资金、社会资源的创新投入,激发企业主体和社会各领域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不断提高科研投入占GDP的比例。
支持深圳创新发展的具体建议
支持部省市共建三大重大创新平台。第一个是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发挥“一国两制”优势,发挥香港和深圳的创新叠加优势,打造国际规则对接区和开放创新先导区。第二个是光明科学城,布局一批世界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点实验室集群,建设一批中试基地及应用平台,打造大湾区原始创新高地。第三个是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建设国际一流大学城,布局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孵化器,带动高校、科研机构研究成果就地转化。
支持实施一批核心技术的攻关工程。在核心技术、前沿科技领域提前布局,开展关键零部件重点技术攻关工程,努力突破一批“卡脖子”的重点核心技术,培育一批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
支持打造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和应用推广高地。大力发展创新应用联盟,着力构建新技术新产品的准入、标准、认证、定价机制,把深圳建设成为全球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最快、应用场景最丰富的城市。
支持深圳率先探索组建科技银行、科技保险等法人机构,为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现代金融服务。
作者分别系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和广州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