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生活过得好不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纵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也可以清晰地看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犹如一根红线贯穿其中,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三大问题进行了有力阐释,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追求目标
中国共产党成立近一百年来,始终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追求目标,深刻印证了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
首先,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集中体现。政党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不同性质的政党在服务对象和依靠力量上存在着本质差别。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实现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开展各项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批评和建议,真抓实干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既是我们党的初心,也是我们党的恒心。
其次,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我们党增强执政自信的力量源泉。在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执好政并非易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尤其是当今国际国内形势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新矛盾,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复杂多变的新形势,我们党坚定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方向指引,保持战略定力,带领14亿人民勠力同心,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把国家建设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有这份自信,中国人民有这份自信。”
再次,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最大底气。古今中外众多政权“来去匆匆”,其中一个共同的根本原因是与民争利,把一己私利凌驾于广大群众利益之上,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持续信任和支持。我们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找到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坚强后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于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对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感同身受,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奉献全部力量,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的持续信任和支持。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现实的、具体的
众多西方国家政党号称为全民性政党,但通常口惠而实不至,归根结底维护的是少数人的利益,竞选期间对广大选民许下的“美丽诺言”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和模糊性,兑现时大打折扣。与其不同,我们党不仅从理论上标明人民是历史创造者、人民是真正英雄,在实践中也致力于推动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扎扎实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实际问题。民生工作距离人民最近,同人民生活最密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扭住突出民生难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争取早见成效,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民生举措,及时回应了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在就业上,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提高就业质量,增加劳动者报酬;在教育上,强调让全体人民享有更加公平的教育,努力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在住房上,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科学定位,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在医疗上,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全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全方位保障人民健康。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对解决好“四好农村路”“垃圾分类”“厕所革命”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作出了一系列批示或指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秉承群众利益无小事、把群众小事当大事的优良传统作风。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需要是日益增长的
人民群众的需要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风向标,群众有所呼,我们党就有所应。人民群众的需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这决定了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追求老百姓的幸福。路很长,我们肩负的责任很重,这方面不能有一劳永逸、可以歇歇脚的思想。唯有坚定不移、坚忍不拔、坚持不懈,才能无愧于时代、不负人民。”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进行了大刀阔斧式的改革,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得到极大释放,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有没有”的温饱问题基本上解决,“好不好”的发展问题凸显出来。党的十九大准确把握人民群众需求的新变化,指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关于新的社会矛盾的判断,表明人民群众的需要发生两大变化:一是人民群众的需要范围扩大,由相对单一的物质需要向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于一体的综合性需要转变;二是人民群众需要的质量提升,由生存性需要向发展型、享受型需要转变。因此,新时代我们党开展执政活动要紧扣社会主要矛盾,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让全体中国人民都过上更好的日子,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受“暨南杰出青年学者支持计划”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