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

2020-11-06 10:47:21 来源:光明日报

  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他指出:“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要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人类社会发展不是对独立个体发展的简单叠加,而是在个体发展基础上,由人与人交互作用的方式和结果构成的。在唯物史观视域下,人类社会不是一个抽象实体,而是人在实践中创造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比如人与人之间智力与体力的合作方式、利益的调整和分配方式等,都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共建共治共享”,是指人民共同参与社会建设、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共同享有治理成果;“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就是使个体在社会发展中从自在走向自为,从独立发展走向个体、共同体、社会协同发展。准确理解“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认识人民是社会发展的最大受益者、最广参与者和最终评判者。

  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最终体现是人的发展。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就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

  人的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自然产物,也是社会产物,既塑造社会关系,又被社会关系塑造。因此,人发展的条件与人发展的内容紧密相连,社会以及社会关系的发展与个体体力、智力、心力的充分发展,与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精神素质的协调发展互为因果。当前,伴随知识经济、数字经济兴起而产生的新就业形态,变革着传统的劳动关系、组织方式和就业观念,为人们摆脱僵化的、单向度的发展,实现能动的、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科学技术进步作引领,需要经济社会高度发展作支撑,需要充分而公平的教育与劳动机会来实现,需要完善的政策法规作保障。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我们党确立的伟大目标。对现代化的实现而言,重要的不仅是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等硬指标,还包括人的现代化这个软指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物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必须辩证统一、协调发展。如果只重视物的层面的现代化,就会出现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等种种问题,就会成为持续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巨大障碍。在此意义上,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而且其重要性随着现代化事业的推进愈益凸显。人的现代化是指与现代社会相联系的人的素质的现代化和主体意识的现代化,是对人的发展的质的要求,包括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在更高水平上推动和实现人的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马克思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他强调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多数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少数人的发展为代价,社会的整体发展不能以牺牲个体的发展为代价。马克思所说的“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所构建的“自由人联合体”,可以看作是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体现了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保障和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社会发展愿景的最好诠释。

  二

  人的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还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就要充分巩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劳动、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尊重人民群众的劳动。唯物史观对社会发展的评价,有生产力和人的发展两个标准。之所以将生产力标准作为社会发展的评价标准之一,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前提。然而,生产力不是独立于人的存在而存在的,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马克思主义认为,最基本的生产力就是劳动者本身。全人类首要的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生产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生产力的发展可以归结为人的发展的外在表现,劳动产品可以归结为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的对象化。因此,人民群众的劳动是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的根本力量。

  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毛泽东同志强调,“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无限的创造力。要把广大基层群众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凝聚起来,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汲取人民群众蕴藏的经验和智慧,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的关键。

  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就是人不断满足自身需要进行活动的历史。社会发展从满足人民需求出发,由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推动,人民需求的变化意味着对社会发展要求的变化,人民需求的差异化,要求社会公共服务与公共物品供给的差异化,人民需求得到满足意味着社会进步与社会发展质量的提升。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就要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研究和把握不同社会阶层的需要和诉求,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三

  以什么为标准、用什么来衡量,实质上是一个对谁负责、让谁满意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必须坚持群众标准。这些标准既包含人的客观发展,也包含人的主观感受,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社会经济保障的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用“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概括了社会经济保障的基本内容。人民群众获得的社会经济保障,是他们对生活、对未来的信心来源,是人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

  社会融入的归属感。社会融入考察的是社会对公民在生理、经济、行为、文化、观念、地域等方面差异性的包容度,以及社会制度是否对全体公民具有可及性。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社会政策,使所有社会成员平等行使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权利,平等享有基本社会福利,才能让人民群众普遍获得归属感,才是一个让个人和群体都平等拥有自身发展机会的社会。

  社会凝聚的认同感。社会凝聚指的是将社会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包括对他人的信任、对制度的信任、对社会共同体利益的承诺和认同感等有助于人民群众形成合力的价值基础和道德规范。社会凝聚考察的是一个社会的融合和团结程度。一个具有凝聚力的社会,必须是所有社会成员都享有归属感、参与感、包容感、认同感的社会。

  社会赋权的满足感。社会赋权指的是人们所拥有的支持其社会参与的自身条件与社会条件,如自身的健康、知识、技能,以及社会提供的民主参与、社会治理等条件。充分的社会赋权,能够让人民群众感到对社会生活具有参与感,对个人生活具有掌控感,进而获得对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双重的满足感。

  (作者:孙晨光,系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博士后)

作者:孙晨光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