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强调要切实把“三农”工作摆在各项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抓紧抓实,落实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谋划做好今年及“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广东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必须推动我省乡村全面振兴,补齐城乡协调发展短板。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广东特色农业产业不断壮大,农村生态环境更优美宜居,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广东农业产业发展质量还不够高,企业龙头效应不够明显,对农民的辐射带动力不够强;懂农爱农的企业经营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和文化创意人才仍然较少,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归根结底,广东“三农”发展依然面临着体制机制障碍,生产资源要素流动存在堵点,市场活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改革创新是广东发展最突出的特点和优势,推动我省乡村全面振兴,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向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要动力。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土地资源整合增值
土地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生产资料。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仍然是新时代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为促进承包土地合理流转配置、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奠定了制度基础。在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鼓励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加快推进承包地有序流转与整合。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有序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确权,稳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养壮大新型集体经济。探索乡村资产抵押担保融资机制,盘活“沉睡”的农村土地资产,进一步畅通金融资本下乡渠道,解决乡村产业发展中的资金难题。
探索新型经济组织模式,激发市场微观主体活力
完善市场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形式,让农民参与分享产业链全过程的增值收益,真正激发农业产业各个微观主体的市场活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提升“龙头企业+电商平台+基地+农户”等新型经营模式,探索新型经济组织模式,加快农村数字化经济发展。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强特色生态农业标准化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和综合营销体系建设,扶持发展农业会展、农业电商、农业孵化器等新型业态,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力。通过农业合作社联合打造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培优做强地域特色农业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民持续增收。
加强育才引智平台建设,筑牢乡村全面振兴之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当前,人才短缺、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乡村振兴的瓶颈。为此,乡村振兴需要进一步选优配强乡村的党员领导干部队伍,实施乡村干部教育培训工程,对乡村干部开展政策法规、基层组织建设、实用新型技术等培训,不断提高其群众工作能力和带富致富能力。建立乡贤信息库,以乡情为纽带多途径促进人才回流,吸引乡贤人才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回乡发展。依托广东丰富的农业教育资源,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训教育,激发存量人才潜能。瞄准广东特色农业产业的科技创新需求,加强地方与华南农业大学等农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完善“专家+农技人员+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科技示范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下乡。加大乡村资金投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教育医疗,让更多的人才愿意留在乡村扎根下来。
完善对口帮扶模式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对口帮扶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有效举措。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相比,珠三角地区在人才、技术、资金和市场等资源要素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坚持干部小组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派出挂职等好做法,发挥东部地区的人才智力优势,把珠三角地区先进的理念经验传播到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不断提升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政务服务水平和市场营商环境。在产业合作方面,探索完善跨区域市场化运作、利益共享的“飞地经济”新模式,建设一批产业链长、带动能力强的协同产业集群,增强欠发达地区的“自我造血”功能,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在市场协作方面,搭建农副产品产销对接平台,健全完善质量标准、检验检测、物流配送、产品追溯等保障体系,促进农副产品供给与城市“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茶罐子”需求有效对接。
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多措并举力促乡风文明
精神文明建设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相对于物质文明建设的显而易见,精神文明建设往往容易被忽略。深入开展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主题实践活动,使其融入农村生产生活各方面,转化为村民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文艺骨干等群体的核心带动作用,弘扬崇德向善、尊老爱幼、重义守信等传统美德,加强潮剧、潮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进一步丰富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组织开展球类、书法、诗词和绘画等文化活动,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者分别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副教授、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