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伟大脱贫攻坚精神的时代意义

2021-03-15 09:26:19 来源:南方日报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脱贫攻坚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向深度贫困地区发起的攻坚战。这场攻坚战不仅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而且诠释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的:“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不仅为中国精神的弘扬筑起了一座新的精神丰碑,而且成为推动新时代中国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重要精神动力。

  脱贫攻坚精神是消除贫困、共享富裕的人民至上精神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固根本,竭尽全力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

  人民至上是脱贫攻坚实践中我们党始终遵循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在脱贫攻坚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脱贫攻坚实效的重要标尺,挂念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心念人民群众的生活冷暖,汇聚合力打破困扰贫困群众的贫困“枷锁”,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人民群众所向往的幸福生活,让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飞”入千家万户。脱贫攻坚战的最终胜利再次印证一个道理:“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价值追求。

  人民至上是脱贫攻坚实践中我们党始终坚守的执政情怀。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念,也是贯穿于中国扶贫减贫脱贫工作的内在的执政情怀。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消除贫困的斗争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持续向贫困宣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郑重宣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千年小康梦,百年奋斗圆。人民在心、使命在肩。全党上下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力度、规模和投入,推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中国脱贫为什么“行”?归根结底根植于党为民造福的胸襟和情怀。

  脱贫攻坚精神是敢于攻坚、勇于担当的不懈奋斗精神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中国在减贫事业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创造了堪称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奇迹背后彰显的是不懈奋斗的精神和勇于担当的深情。

  敢于攻坚是脱贫攻坚实践中所涵养的奉献精神。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敢于攻坚体现的是一种敢于斗争、坚韧不拔的奉献精神。正是这种意志品质激励着中国人民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靠的是党的坚强领导,靠的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靠的是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坚守执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35年坚守太行山的“新愚公”李保国,献身教育扶贫、点燃大山女孩希望的张桂梅,回乡奉献、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扎根脱贫一线、鞠躬尽瘁的黄诗燕……他们用执着与拼搏诠释了无私的奉献精神。

  勇于担当是脱贫攻坚实践中所历练的顽强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念,越要有一鼓作气攻城拔寨的决心。面对脱贫攻坚战中情况复杂、任务艰巨的现状,数百万扶贫干部带领贫困群众共同打通了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保障各项扶贫项目能够精准化落地,从而把扶贫扶到“根子”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共享发展成果。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在精准扶贫方略指引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特色旅游产业,开启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致富之路。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四面环山,修路难如登天。为了摆脱贫困,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立下誓言:“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这辈人修不出路来,下辈人接着修,抠也要抠出一条路来。”脱贫攻坚干部以“领头雁”的担当带领贫困群众践行新发展理念,打响了“绿色生态牌”、念好了“产业转型经”、端牢了“旅游金饭碗”,以久久为功的实干精神催生出长远持续的脱贫成效。

  脱贫攻坚精神是因地制宜、精准扶贫的求真务实精神

  脱贫攻坚,啃的是硬骨头、打的是攻坚战,必须付出百倍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从脱贫攻坚的实际出发谋划各项工作,使各项方针政策符合实际情况,这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新时代的再一次生动体现。

  因地制宜是脱贫攻坚实践中所凝练的宝贵经验。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理念,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这就告诫我们在脱贫攻坚实践中一定要避免形式主义,应该在充分了解贫困群众的需求和意愿的基础上制定扶贫方案,因地制宜地选择脱贫路径,将贫困地区的贫困状况、地理条件、历史文化等情况,结合贫困群众的自身发展状况与条件进行统筹规划,促使贫困群众挖掘自身潜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用创新方法激活减贫“细胞”,全面助推脱贫攻坚工作接地气、见实效。

  精准扶贫是脱贫攻坚实践中所体现的科学态度。精准扶贫追求的是脱贫成效精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全国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不断完善精准扶贫的工作思路,将精准扶贫政策保证落到实处,确保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倡导扶真贫、真扶贫,使中国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在脱贫攻坚成效中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作者:曾汉君 刘增辉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