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创建“美丽圩镇”,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

2021-05-17 09:57:51 来源:南方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任重道远。”圩镇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枢纽,是衔接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节点。打破城乡发展不平衡,云浮扭住“美丽圩镇”创建这个战略抓手,建强节点、挺立“腰杆”、融合城乡,努力走出一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路子。

  坚持把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贯通起来,准确把握“美丽圩镇”创建的全局站位

  区别于“美丽乡村”“镇域经济”等传统概念,创建“美丽圩镇”在内涵与外延上都有极大拓展。必须贯通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提高政治站位,拓宽全局视野,凝聚思想共识。

  创建“美丽圩镇”是融入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基础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国内大市场的支撑,核心是两个大循环的联通,重点是高水平开放的撬动。创建“美丽圩镇”,从地理区位和功能结构上打通了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流通壁垒,促进交通互联、产业共建、生态共济、政策共享、人才共用,形成具备联通、支撑、撬动“三大功能”的链路节点,全域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创建“美丽圩镇”是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的重要一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创建“美丽圩镇”,紧扣区域中心这个战略定位,坚持“面子”与“里子”一体推进,既注重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全面改造圩镇落后面貌,又强调对接中心城区(县城),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公共服务投入,形成以圩镇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乡村,促进提升高质量发展能级、创造高品质生活。

  创建“美丽圩镇”是推动城乡融合、牵引乡村振兴的关键节点。城乡融合,核心是发展的内聚、基础是要素的融合。创建“美丽圩镇”,着眼促进双向流通、聚焦破解二元结构,把县城“夹工夹农夹三产”的经济结构与圩镇“连城连镇连村落”的空间布局协同起来,持续深化资源要素的再市场化,构建城乡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度交融平台,形成以“圩镇带动镇域、镇域支撑县域”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坚持以“美丽圩镇”创建牵引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探索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新模式

  实践证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是不可割裂的共同体,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车之两轮。云浮充分发挥圩镇的纽带作用,紧扣省委赋予“打造粤北生态建设发展新高地、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的目标定位,坚持市县镇村一体联动,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力促进提升发展的协调性。

  紧扣“三个度”抓规划衔接。准确把握当前市、县、镇、村的现实发展需要,创造性提出构建“中心城区(县城)首位度、圩镇集聚度、乡村美丽度”的目标体系,以县为单位,根据地理区位、人口、产业、资源禀赋等,布局设置若干中心镇,下放权限、适度赋能,创建区域中心,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以中心镇为纽带,圩镇集聚带动、村庄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

  紧扣“三个来”抓政策衔接。主动适应现阶段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对接国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导向,立足圩镇“乡头城尾”的独特优势,积极承接大湾区溢出效应,推动形成了“农村的人想上来、城市的人想下来、外来的人想进来”的集聚走向,探索出台职住分离、产业支撑等一系列政策,大力推动圩镇房地产、旅游业、物流业等快速发展,全面打造农民“洗脚上田”、市民“回溯乡愁”、游客“体味自然”的综合平台。

  紧扣“三个化”抓路径衔接。改变传统“城市优先发展、片面发展、单一发展”的城镇化模式,明确提出“农业就近就地产业化、公共服务就近就地均等化、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的新路径,以圩镇为支撑平台,聚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振兴发展产业;聚力推进县、镇、村三级联动,健全完善公共服务;聚力推进户籍制度、医疗教育、房地产三位一体整体突破,确保农村人口“进得来、融得入、住得下、过得好”。

  紧扣“四个提”抓资源衔接。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地方把“城市化”片面理解为“城区化”,在资源投入上忽视了圩镇这个中间环节,圩镇建设相对滞后。我们坚持中心镇优先,明确提出“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盘活脱贫攻坚的战略成果,整合用好各级脱贫攻坚力量资源,大力推动圩镇当前这个城镇化的最短板转化为未来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

  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相统一,不断校准“美丽圩镇”创建的实践指向

  “美丽圩镇”是一项开创性的工程,既注重顶层规划,又鼓励大胆创新。近两年,云浮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的原则,积极实践探索创建产业美、人文美、生活美、环境美、治理美的“五美”圩镇。

  聚焦“产业美”,探索打造产业发展的高质量载体。产业是“美丽圩镇”创建的主引擎。要准确把握圩镇区位特点和资源秉赋,坚持一产“接二连三”的发展路径,不断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坚持“集品为业”的发展方向,以“一村一品”为基础,集聚构建“一镇一产业、一镇一特色”的镇域产业体系;坚持以小项目做成大产业的发展创新,充分运用“公司+农户”等经营模式,不断提高经营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

  聚焦“生活美”,探索打造宜居宜业的高品质生活。公共服务水平是提升圩镇资源承载力的关键,也是老百姓感受最直接的问题。要围绕提升“三个度”,聚力补齐圩镇各类功能短板,不断增强综合承载力;聚力推进重大民生工程,大力破解集中供水、教育医疗、文体娱乐、养老托幼等民生的痛点堵点难点;聚力打通与中心城区(县城)服务平台的无缝衔接,持续发展远程医疗、网络教学等共享平台,不断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向圩镇下沉。

  聚焦“环境美”,探索打造风貌提升的高颜值窗口。环境风貌是反映圩镇的“第一印象”。要坚持把规范化与个性化统一起来,结合镇(街)的功能定位、历史底蕴、产业基础等,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深度挖掘各自历史人文和乡土特色,注重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不断打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靓丽风景线。

  聚焦“人文美”,探索打造精神文明创建的高标准样板。“美丽圩镇”创建,既要“塑形”,更要“铸魂”。要充分激发生态、区位、文化等特色优势,积极推动文化赋能、生态提质、区位提优,整体提升“美丽圩镇”建设成色。坚持“美在环境、魂在人文”的内外统一,把“美丽圩镇”创建与精神文明创建统一起来,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向圩镇各领域延伸,不断提升“美丽圩镇”创建的品质内涵。

  聚焦“治理美”,探索打造基层治理的高效能平台。圩镇建设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要结合镇街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力推动社会管理权限下放,强化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化镇街财政体制改革,增强财政基本保障能力,激发镇街发展的内生动力。在“美丽圩镇”创建中全面铺开“微网格”治理模式,引导机关、企业和社会组织力量下沉,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高效能治理新格局。

  作者系中共云浮市委书记

作者:黄汉标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