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不长,但内涵精要,启人深思。要而言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期刊要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鼓气。总书记在回信中一再提到了中国、中国人、中华文明、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等关键词,而这些“中国”元素,归根到底,是要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文心雕龙》更专列“风骨”一篇,讲述文学的风清骨峻之美。“文”之气终究与“人”之气相关。中国人的骨气与底气上来了,中国精神显然就更具壮阔感,更有力量感。编辑从事的是“文”的工作,但“文”的力量完全可以转换为“人”的力量。期刊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而得到充分彰显。
第二,期刊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转换的一支重要力量。如何增强当代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说到底,要依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虽然说传统文化,意味着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文化依旧在发挥着作用,但要充分发挥这种作用,简单地重复,机械地照搬,效果就极为有限了。我们要做的是一方面激活传统文化的内质,另一方面融入新时代的新质,如此新旧交叉融合,才能造就文化之大。这也就是总书记在回信中提到的“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只有经历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使传统文化在当代更有内涵、更具光彩,也更有生命力。在传承中创造的文化,既赓续了传统,也创造了新的文化。期刊编辑从事的学术研究,作为文化的底蕴,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化的品质和方向。中国话语、中国精神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不是短时期内能够快速地建成,但期刊界的努力无疑为新的文化学术的形成奠定基础和条件。
第三,期刊要成为引领创新的高地、优秀人才的福地和中外交流的阵地。期刊的“初心”就是要引领学术与文化的发展,而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就是这种引领创新的重要体现。期刊编辑除了要学者化,本身具有较高的研究能力,更要对前沿学术有足够的敏感和胆魄。期刊要有足够的时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有效组织重大攻关课题,推出系列优秀成果,成为中国学术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总书记回信中特别提到要“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这是极具战略眼光的。一般而言,每个期刊都希望通过刊发名家名作来壮大声势,提升期刊的影响力,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学术的高度、深度与精度在这些名家名作中往往有更集中的体现。但学术要在传承中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和新的力量,有道义有担当的期刊应该大力扶持青年学者的成长。不少知名学者在谈及自己的学术成长时,往往对自己第一篇学术论文的发表心存感念。因为这是他们学术生涯中的“第一块面包”,是维持学术生命的第一股动力。这提示我们,学术是要发展的,学人的代际传承,是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当前,学术的国际化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中国的期刊理当成为中外学术交流的前沿阵地。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从世界看中国与从中国看世界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成就世界学术共同体的格局。
作者系《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