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驻村扶贫札记《小康路上》将出版
汗洒乡间都是爱
□ 张泽华
林秋生驻村手记、扶贫理论和新闻随笔《小康路上》文集即将付梓,可喜可贺!
我与秋生同志相识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年他还是弱冠之年,刚从普宁一中高中毕业,风华正茂,充满激情,编织着人生的七彩梦想。我时任共青团普宁县委书记、青联主席,创刊仅仅第二期的《普宁青少年报》采用了他的处女作《落选者日记一则》,至今印象还是很深刻。榜上无名,脚下有路,当时秋生在文中直抒胸臆:“落选的朋友们,怎能灰心丧气,怎能怨天尤人,怎能一蹶不振,怎能看不到祖国美好的未来……”。当年年底,秋生又怀着一番报国之情报名参军,由于名额有限而落选。翌年,他远走粤北韶关市仁化县城,边打工边参加中山大学中文刊授自学考试,打下较扎实的文学功底。1985年又重新回到母校普宁一中就读高考复读班,1986年考进了汕头市[~公式~]光中专就读中文秘书专业。期间,秋生同学是学校的团委副书记兼宣传委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以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和新闻触觉,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新闻评论和文学作品,陆续被各级报刊电台采用,初露锋芒。其中采写了广东省1988年十大杰出少年之一庄宋泰的通讯《墨海弄潮儿》、广东省新长征突击手黄进涛的通讯《成功之路》和汕头市第九中学无臂学生林福生励志故事的小报告文学《身残志更坚》等,这批青少年典型报道,先后在广东电台、《汕头日报》、《广东农民报》等新闻媒体发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志者事竟成。1989年2月,热爱新闻工作的秋生同志从[~公式~]光中专毕业后,进入汕头市达濠广播站从事采编工作,期间还当选为达濠团区委委员、团支部书记,从此与新闻和共青团工作结下不解之缘。1991年2月到1996年12月,秋生同志又回到家乡普宁人民广播电台和揭阳日报社从事新闻采访、编辑工作,深入到揭阳市各区县、各行各业,足迹踏遍革命老区、渔村、企业、学校和广大农村,撰写了一大批反映潮汕各地改革开放大潮新成果、新变化、新人物、新风貌的新闻报道和艺术评论等等。他爱岗敬业,不畏艰辛深入采访,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善于从生活中捕捉新闻“猛料”,作品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又能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可读可亲可信。秋生新闻触觉灵敏,不断探求写作技巧和艺术,各种新闻文体运用自如,内容充实,文笔生动。而他所写的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文集中反映了潮汕大地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到向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践行精准扶贫奋斗历程的真实记录,既有“驻村手记”、“扶贫理论”、”大潮特写”,又有“文化风采”、”海滨茶话”等等,弘扬主旋律,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精心打造了一些优秀作品。譬如他采写的全国造林绿化劳动模范张伯达,标题为“白了头发绿了山”,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很有创意。又如,秋生在揭阳日报当记者期间,善于以小见大,从平凡处挖掘新闻人物精神境界的闪光点,他采写了农村普通中年妇女黄淡香二十年如一日照顾非亲非故90多岁孤寡老人的人物通讯,以她的名字“淡香”藏题“淡淡清香蕴真情”,立意新颖,情节感人,催人泪下。该作品分别获得1994年度全国地市级党报、广东新闻奖二等奖。同时还收集了作者2006年驻村期间,参加省委基层办“保持先进性,建设新农村”征文的获奖作品“上下同心,内外合力,建设和谐新农村”。以及2012年被省扶贫办编入《点亮幸福之光——广东扶贫“双到”理论与实践》的扶贫理论“扶贫扶志并驾齐驱,输血造血双管齐下”,其标题精准醒眼,内容针对性、建设性强,言简意赅,受到业内人士好评。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秋生深知其中的道理,他感恩党组织的培养之情,感恩赶上改革开放的大好时光,感恩父老乡亲的浓浓厚爱,不忘初心,情系贫困村人民群众。1997年初至今,秋生从揭阳日报调到汕头市文广新局工作已逾20载,他出于对基层的深深挚爱之情,已有逾13个春秋在潮汕大地农村基层度过,辗转于濠江区、潮阳区的南海之滨,潮南区的革命老区红场镇,榕江之畔的平原地区金灶镇,从事扶贫工作,乐此不疲。在长期的扶贫中,他撰写了大量的扶贫理论和驻村手记、扶贫通讯,以及为当地采写了一些报道和整合历史文化资源,组织编写《莲花峰》、《河浦乡情》等综合性丛书,厚植潮汕文化,好评如潮。其中《以党建为龙头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等7篇扶贫理论文章在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发表,被《求是》理论网等几十家网站转发,影响广泛。
30多年来我亲眼见证了秋生成长的艰辛历程,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苦涩的泪水。尤其是他在十余年农村扶贫中,父母、弟弟先后患病,直至他们在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的一年里先后去世,连续失去三位至亲,他强忍悲痛,始终坚守在扶贫最前线,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值此秋生《小康路上》文集出版之际,先睹为快,抚今追昔,甚为欣慰。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