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州积极探寻解码“城中村”社会治理难题的密钥,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逐步构建起党建引领“城中村”社会治理的新格局,为“城中村”治理增效、发展提质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超大城市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鲜活经验。
以固本强基为抓手,实施“党建创新工程”,着力下好基层党建引领“城中村”社会治理一盘棋。
一是紧抓党的组织全覆盖,全面推进区域党组织架构完善和关系重构。在经济社、“两新”组织全覆盖建立党支部,推动辖内党组织与村党委共建管理,充分发挥地区“党建联盟”作用。二是全面完善党组织领导体制和党员干部管理监督制度。紧紧抓住“城中村”社区、村改制公司两大基层社会治理末梢,全力推进党组织书记兼任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代表、村党委成员担任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等举措,实现“三个一肩挑”。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组建党员突击队,发挥头雁效益,强化基层社会治理的“主心骨”。三是积极推进“党群阵地工程”,高标准推进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并整合公共服务站、党员活动室、村民议事厅等资源广泛开展各类活动,大力推动党群共享,切实实现了党组织在基层工作中唱主角。
以民生需求为指引,实施“环境整治工程”,全力提升“城中村”现代化、品质化水平。
一是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强力整治环境脏乱差问题。针对“城中村”道路、消防、通信等基础设施和群众活动空间缺乏等问题大力推进旧村改造。加大人、财、物投入,全面推进截污纳管改造工程,围绕黑臭水体打出“组合拳”,提升“城中村”水环境质量。全面铺开垃圾分类工作,改进环卫作业模式和垃圾收运体系。推进闲置用地提质复耕环境整治工程,建设口袋公园和公共停车场,全力改善人居环境。二是大力改善“城中村”社会治安。市、区公安、城管、来穗等部门合力,全面摸排采集“人、屋、单位、设施、门禁视频、消防、违建、违法”八项社会管理基础信息,为综合整治提供精准数据支撑。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推动“打伞破网”“打财断血”,铲除“利益链”。充分发挥云盾平台、蓝牙门禁等“信息化”手段的优势,大力推动“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
以提质增效为重点,实施“产业升级工程”,奋力推进“城中村”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一是加强打击制假售假和“散乱污”清理整治,通过清违法建筑、清黑臭水体、清低效产业,完善公共空间和民生设施,倒逼空间升级、功能升级、治理升级。二是做大做强集体经济,通过积极探索“村社+企业”的发展新路子,努力提升“城中村”的自我造血功能。三是充分立足区位、交通、生态、资源、市场等禀赋和优势,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和产业规划,积极有序推进城市更新,通过进一步挖掘村内闲置用地和闲置物业,拓展产业增值空间,开辟群众增收渠道,为“城中村”治理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四是大力引进优质企业,优化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配套,引导培育特色商业经济圈,放大集群效应,推动“城中村”产业错位发展、互补发展、融合发展和长远发展。
以价值塑造为内核,实施“文化凝练工程”,积极催生“城中村”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
一是大力开辟“城中村”公共空间,增进邻里交流,共建发展愿景。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推进党群服务中心以及村史馆、文化长廊、公益驿站等阵地建设,为村民提供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活动场所。二是积极倡导文明乡风建设,形塑现代村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完善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增强村民法治意识,培育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和公共精神。三是深入挖掘“城中村”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一村一特色”文化品牌。通过提炼独特的文化符号和举办各种庆典活动,释放文化活力,增进文化认同,极大激发了村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