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根基深广的理念,它由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提出并作了多方面阐述,在数千年历史传承中得到了扩充发挥和各层民众的接受认同,成了民族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的理念。在中华民族走向全面复兴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党员领导干部和当代职业人员需要具备的仁爱之心,当我们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时,对仁爱之心就越感亲切。
仁爱理念的基本内涵
收编孔圣言论录的《论语》对“仁”做过多种表述,其中一处是在整体意境下对其根本内涵作出的解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与“人”的人我关系属于社会生活中人人会碰到的现实问题,孔子的这一论述标明了儒家学说的关注域,确立了处理人我关系的基本准则,由此立定了儒家学说的生长点,最终使“仁”成了涉及认识论、方法论、人生论及政治伦理学说的哲学范畴。
孔子是在给学生讲学中阐述仁理念的,《论语·雍也》记录的原文是,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对孔子的论述做全面分析,能得出如下认识:其一,仁根源于人内心对生活和生命的本在追求,即所谓“己欲立”“己欲达”,能够把这种追求扩张到他人身上,这就是“仁”的德行。其二,仁既然是表现人与人的关系,那其德行必然从最近处的人我关系上体现出来,而仁爱也正是从身边事情着手的,即所谓“近取譬”。其三,仁是极为平实简易的德行。学生子贡用广施百姓并周济众人来定义仁,孔子认为能做到那些事情就已成了圣人,尧舜也未必能够做好;而仁并非多么崇高的德行,所谓“吾欲仁,斯仁至矣”,它处在普通人都能做到的平易层面。
为了让学生对仁的内涵作出更准确把握,孔子还在其他地方对其做了某些发挥。这可以看作对仁的补充说明,主要包括:其一,仁的本质固然可以归结为“爱人”,但社会生活是复杂的,会有“不仁”的东西存在,所以“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仁爱之心的人不是万事皆爱,而是憎恨“不仁”,是用所恨来保证所爱。其二,追求立己立人,必须遵循“礼”的要求,所谓“不知礼,无以立也”。礼是来自外在的约束,但却反映着先圣们对社会生活普遍性特质的理解,可以成为后世人立己立人的指南,因而一般人能够“克己复礼”,做到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才是立己立人的便捷途径。其三,一个人的内心有欲,同时也会有“不欲”,有讨厌和拒绝的事情,为此孔子提出了“忠恕”的观念,即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是尽己之力以助人,恕是不把自己厌恶的施加于人。其四,立志成仁的人,能在生活中坚守直、正、刚,就能成就君子人格。
孔子把仁视作基于人的生命自在而可以发掘发扬的德行,他没有划定“己欲立”和“己欲达”的具体所指。大概在他看来,这种发自人心的内在追求,是一个正常人都所具有并完全能够体会到的,而无需过多地说教。孔子的这种态度和做法,保持了仁的伸张空间,使它更能切合不同的人众主体,提高了思想的价值普遍性。孟子则进一步把人类最能轻易表达出来的心性归结为不忍人之心,认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从根本上坚守了孔子的仁德理念,他们在中华民族的历史繁衍中深植下了仁爱、仁义的思想因子。
中国共产党人对仁爱理念的科学扬弃
仁爱是从恻隐同情之心出发的。近代以来,中国亿万百姓沦落进水深火热的煎熬中,民族意识中蕴含的不忍人之心被深刻激活,但又被堵死了延伸实现的渠道。在己难立又难立人的黑暗社会,寻求到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一连串救国救民、民族复兴的治世方案,这些理论和方针中所内含的仁爱思想,是对民族文化中仁爱理念的科学扬弃。
首先,中国共产党人所主张的所“立”所“达”内涵丰富,更有理性。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旨在解放全人类的思想武器,它主张在改变整个世界中来拯救万千劳苦民众,同时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志在挽救中国劳苦民众的中国共产党人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获得了远大而崇高的理想,其所立所达已经超越了个人的生活体验,他们明白社会发展的规律,勇于担负起应有的历史使命,立人达人的目标明确,所涉范围也更为广大。
其次,共产党人意念中的所立之“人”,已经升华为人民的范畴。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经济中,人们的整个生活脱离不了血缘亲族和特定地域,仁爱之心的发挥从最近处着手,决定了各人必然把自我血缘和生活地域的亲近人靠前放置,这样的仁爱从根本上是分层次、有差等的,这也符合该理念依靠个人生命体验而形成的特征,孔孟儒家对仁爱的差等性是毫不讳言的。与此不同,马克思主义是大工业时代后的思想产物,人民是一个更广泛的社会政治范畴而与血缘地域无关;中国共产党人的仁爱之心,虽然也从生活的具体活动中表征体现,但已完全超越了血缘宗族和狭隘的乡里地域限制。人民的概念应该包含主体自我在内,但个人及其亲族并不具有特殊地位。中国共产党人的作为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任何个人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普通受益人,同时也是该活动的行为主体,完全能在追求人民利益的活动中实现立己达己的个人目标。
再次,中国共产党人看重仁爱理念的践行,并用相应的政治路线作保障。传统的仁爱理念不否认个人的行动,但强调圣贤之礼的约束,因而特别注重个人心性的动机及其思想德行,“骥不称其力,而称其德也。”中国共产党人胸怀改造社会的理想,着眼实践效果与思想动机的一致,主张个人行动和阶级意志的统一,在任何阶段都有整体的战略目标和具体任务,用党的纲领路线、道德规范及组织手段来保障行动的有效性。近百年来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推动中国社会走向繁荣富强,正体现出了这种仁爱理念在实践上的巨大成功。
仁爱之心的当代实现途径
仁爱之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当年寻求救国真理的初心所在,也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元素,要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真正实现仁爱之心,就要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认真学习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深刻体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同时在多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
一是在职业服务中倾注对人民的热爱。共产党人的大仁大爱是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及其功效体现出来的,“为人民服务”是我们最高的宗旨,无论是做教师,搞科研,从事医务护理,还是政务工作,都是特定岗位上服务人民的具体活动,要从身边的事情做起,把自己精良的业务和对人民的满腔热忱倾注到工作中,并保证卓有成效。
二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上都要遵循应有的道德和法规。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和各项重大方略反映着人民群众的需要,应该坚定不移地遵守和执行,要在推动民族复兴、为人民利益不懈奉献的实践中实现“自立”“自达”的人生价值。
三是要勇于抵制危害人民利益的行为。共产党人的大仁大义历来就包含着对腐朽丑恶的批判清除,敢爱敢恨真君子!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贪污腐化,宗派主义以及生活中的圈子文化、两面人行为,都是违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非仁义行径,一切正直之人都应坚决抵制,要敢于作无所畏惧、坚守清正的“志士仁人”。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会议上要求领导干部要增强必胜之心、责任之心、仁爱之心、谨慎之心,这也是为各行各业工作人员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的仁爱之心与其他诸多思想意识是相互兼容的,同时又有其独特的思想内涵,只要我们在防疫、扶贫、教育及一切工作中能为人民群众倾注爱心,驱逐疾苦,优质服务,洒满仁爱阳光的中国大地就会更加成为整个地球的最为亮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