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领导干部要重视非常时期的“民情温度”

2021-06-11 19:58:08 来源:《南方》杂志

  最近几年,“民情温度”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更加凸显了“民情温度”的热度。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频连线湖北和武汉抗疫前线时说,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都同湖北和武汉人民站在一起,要打好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一个月后,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始终牵挂的武汉,考察抗击疫情的前线阵地,传递坚决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的鲜明信号。他强调,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湖北和武汉等疫情严重地方的群众自我隔离了这么长时间,有些情绪宣泄,要理解、宽容、包容,继续加大各方面工作力度。

  在出入频频测量体温的今天,如何测量“民情温度”?怎么样对待公众情绪?不仅是应对疫情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涉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政府与民众关系的重大课题。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是一个非常时期,但是也更能考验领导干部应对“民情温度”的能力和水平。

  捕获.JPG


冷静面对非常时期“民情温度”的表达方式

  实际上,公众情绪就是“民情温度”的一种反映形式。普通群众的言谈举止不可能始终理智、理性,尤其是在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生死攸关,普通人实在难以淡定,难免“有些情绪宣泄”。如果我们领导干部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这种情绪宣泄并不是那么不容易理解的。

  中央指导组组长、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考察武汉市青山区翠园社区开元公馆小区时,有居民从家里的窗户向正在考察的中央指导组喊“假的,假的”,主要反映的是社区物业假装让志愿者送菜送肉给业主,实际工作不到位的情况。

  这句“假的”事实上就是一种“民情温度”,它表达了一些在家隔离得不到物资保障的群众的真实心态。毕竟在封城中,当地群众作出了巨大牺牲,但是小区管理并非那么完善,在中央领导考察的场合发出这种“呐喊”是真实情绪的表达。孙春兰当即要求省市领导深入了解情况,并指出,群众有情绪很正常,这提醒我们,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还存在短板。不要掩饰矛盾,要实事求是,明确问题出在哪里,及时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绝不能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约4个小时以后,中央指导组召集省、市有关负责同志召开专题会议。一声“假的”,喊出了真实民情;一声“假的”,喊醒了疫情发生地的官员;一声“假的”,让中央更了解疫情真相,从而给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新的动力,最终受益的是群众和疫情防控工作。

  

善于处理特殊群体“民情温度”

  公众情绪表达的“民情温度”有时候反映在一些特殊职业群体那里往往不是一般化的呈现。也可以说,“民情温度”通常是通过不同的阶层和利益群体表达出来。这样,领导干部就要判断哪些反映了部分公众的情绪,哪些折射了社会共同民情。从而,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回顾这次疫情发生之初的民情反映,医护人员这个特殊群体体现出来的职业敏感性发出了最初的警示。去年12月底,李文亮等医生在同行微信群里发声提醒新冠病毒的传播;1月3日,他们分别被训诫。在当时情况下,成熟的做法应该是按正规渠道上报,中国早在SARS之后的2004年就建立了全国快速反应系统,上报绕开地方政府系统,直接通过国家卫健委垂直管理,可以高效通报和快速反应,张继先医生走的就是这个程序,当天就有了反馈。尽管如此,李文亮等医生的警示,作为“民情温度”的一种表现,对今后突发重大事件还是有所启迪——无论如何,对他们的“吹哨”的确需要引起更多的重视。

  因此,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特殊领域,特别是掌握专业技术的特殊人群往往显示出特别的“民情温度”,这需要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并注意加强相应的应对举措和心理疏导。

  

重视“民情温度”表达的新载体

  媒体是反映“民情温度”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传统媒体站在信息采集者、传播者的第一线,体现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但是,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正受到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的冲击,而“人人都是记者”的新载体往往带来十分复杂的“民情温度”景观。例如,湖北省作家的“方方日记”,这种个性化写作有别于主流媒体报道,夹杂着太多主观情绪,整个文风充斥着一种阴郁压抑的气息,很少看见阳光,存在很大的争议。

  如何面对这种有争议的声音,考问我们领导干部如何看待“民情温度”的表达形式。因此,在应对上,宜采取“堵不如疏”的方式,适当激活主流媒体多元意见的表达;同时,引导自媒体发挥对主流媒体的补充作用。关键是让“民情温度”真实上达决策层,以利于问题的解决。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群众“辨其言,观其行”,往往就能比较准确地判断领导干部工作扎实不扎实,存不存在问题。他们判断的依据就是“三实”:看领导干部谋事实不实、创业实不实、做人实不实。重视“民情温度”,迎着群众的期望走,可以帮助领导干部更好地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

  迎着群众的期望走,重视和精准测量好“民情温度”,是共产党人走群众路线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要求。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事业必成于实。走进群众越深入,“民情温度”测得越准,掌握的情况越真实,作出的决策也更符合实际。以“民情温度”为重要参考指标,解决事关民生的具体问题,成果也许不如某些政绩工程那么光彩夺目。实际上,这才是最大的“政绩工程”,这样的政绩,才能真正记在群众的心底。

  总之,“民情温度”在平常测出的是民生百态、致富奔康等民间民意的冷暖,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则可能是极热极冷的两极温差,毕竟疫情关系生死存亡,来不得半点虚假敷衍。对于民间疾苦、百姓呼声,领导干部要善于倾听,要敢于面对不顺耳的呐喊。因此,测量民情的温度计要插到最基层的土壤里去,才能测到真实的温度。


作者:彭澎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