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要坚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从人居环境改善、饮食习惯、社会心理健康、公共卫生设施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疫情防控期间,人们长时间宅居家庭,局限在室内、小区、村居等狭小空间范围,不仅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而且给精神心理造成了很大压力,这对人居环境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文明创建,是精神文明建设由虚变实的实践载体,是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打造优美人居环境,既是这次疫情大考的深刻警示,也是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以文明创建打造优美人居环境,对于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现实意义。以文明创建打造优美人居环境,主要在“五大环境”上下功夫。
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
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的生存生活环境,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通俗地说就是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和空间。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是人居环境的基本要素,是文明创建的首要任务,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工程。要大力创建城市优美环境,抓好市容环境卫生,保持公共场所环境整洁,治理卫生死角,完善公共卫生设施。要搞好环境保护,广泛开展环保教育活动,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进一步加大治理环境污染的工作力度,不断提高环境质量。要着力破解“垃圾围城”困境,从“投、收、运、处”四个环节全面推进垃圾分类,稳妥处理好垃圾处理设施“临避问题”,加强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宣传教育,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地方立法,推动群众养成垃圾分类习惯,从源头上实现垃圾减量,减轻环境负担。要全力提供优质服务保障,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大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在各行各业特别是窗口行业推行优质规范化服务,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和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宜居宜游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人们居住生活的自然环境,是人居环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人们幸福感获得感的必备内容。通过文明创建,打造宜居宜游的生态环境,必须加大绿化美化净化建设力度,保证青山绿水长存,空气质量良好。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引导群众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乡村振兴全过程,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清新。要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活动。从机关大院、城市干道、社区小区、公园校园、村居民居抓起,从党员干部、家庭学校、妇女儿童做起,广泛开展节水节电、绿色出行、理性消费、节约用餐、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践行活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严格落实生态文明责任制。聚焦打赢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突出补齐水污染防治短板,共抓山水湖田草特别是江河两岸保护,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真抓真管真落实,推动形成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良好生态。
舒心舒适的生活环境
人居环境最经常、最集中的体现就是生活环境。生活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老百姓的身心健康、生活方式。以文明创建打造优美人居环境,就是要打造舒心舒适的生活环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重点难点,深入推进“三大革命”,真正做到为民惠民便民。要深入推进“厕所革命”。“物质文明看入口,精神文明看出口。”厕所虽小,可它却连着大民生,关系大文明。按照“数量充足、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服务到位,卫生环保、如厕文明”的要求,全面推进文明公厕创建,大力推进农村户厕改造,以厕所文明助推城乡文明,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要全面推进“市场革命”。柴米油盐、鱼肉果蔬,农贸市场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绕不开的一个场所,也是脏乱差问题最集中、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区域之一。要大力推进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规范经营秩序,加强市场监管,彻底消除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臭味弥漫的现象。要加强街头市场、流动摊贩的整治疏导,在规范管理和方便群众找到一个平衡点,对暂时不具备入室入场经营条件而群众需求又十分强烈的,要引导他们在过渡阶段定时定点经营,确保环境卫生、食品安全有保障。要深入推进“窗口革命”。以提高员工素质、涵养职业操守、培育职业精神、完善规章制度、树立行业新风为目标,全面推进行业文明创建工作。推动公务机关和执法单位集中整治“冷、硬、拖、卡”等问题,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要继续聚焦交通、医疗、金融、通信等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窗口行业,努力提升文明服务水平,塑造行业良好文明形象。
平安有序的法治环境
这次疫情防控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才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现代社会城乡结构复杂多元、对外开放程度高,群众自主意识、权利意识较高,而法治、家庭和社会责任意识等则相对薄弱,平安有序的法治环境是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和人居环境有序的重要保障。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发力,切实推进依法防控、科学防控、联防联控。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完善处罚程序,强化公共安全保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防控法律体系。要打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攻坚战。重拳整治黑恶势力,壮大红色地带、打压黑色地带、转化灰色地带。持续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切实消除违法犯罪滋生的思想土壤,还百姓以公道、还社会以安宁。要努力维护社会优良秩序。坚持综合治理,做到群防群治,加大管理力度,落实各项防范和管理措施,切实保障市民人身和财产安全。努力营造安定祥和的社会氛围。加强交通法规的教育宣传,解决道路拥堵问题。整顿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加大打击犯罪力度,坚决制止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滋长蔓延,促进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
和谐幸福的人文环境
提高公民文明素质是文明创建的重要任务,也是打造和谐幸福人文环境的重要内容。只有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发展城乡经济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才有坚实的基础。铸魂立德,深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把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把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作为文明创建的重要使命任务,持续提升公益广告刊播展示水平,扎实做好文明素质提升、志愿服务制度化、诚信建设制度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等工作,把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要求体现在创建工作方方面面,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典型示范,大力弘扬新风正气。深入贯彻落实《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行为规范,引导广大群众提高文明素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邻里和谐、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和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通过制定和完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开展文明家庭、文明单位、文明楼院、文明小区、文明村镇等多种创建活动和志愿服务、送温暖献爱心等多种道德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社会风尚。文明实践,培育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深化对村民居民的宣传、教育、引导、管理,深入开展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绿色生活、垃圾分类等文明提升行动,培养规范居民养宠物、过马路等日常行为习惯,自觉做到不食野味、讲卫生、勤洗手、常消毒、少聚集、使用公筷公勺等,促进城乡居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整体提升。要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手机、客户端等媒体,通过线上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家庭文化等,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文化活动,形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