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州社科理论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和广州日报社联合举办。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曾伟玉,市社科联、广州日报等单位负责人,来自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市委党校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部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负责人,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相关处室负责人以及媒体代表约30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强调,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科理论界的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社科理论界要切实增强学习宣传贯彻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紧密结合广州的实际,围绕总书记提出的新要求新期望深入开展调研,发挥社科理论专家的“智囊团”“思想库”作用,加强重大理论问题的宣传阐释,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理论环境氛围。会上,来自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市委党校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作了主题发言。
用好经济特区建设经验,探索大湾区建设新路
覃成林 暨南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对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经验作了精辟概括,指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积累了十条宝贵经验。正是这十条宝贵经验造就了深圳经济特区的辉煌成就,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外部环境发生了一些未曾预料的重大变化,突出表现在世界发展进入了动荡变革期。新冠肺炎疫情使尚未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得以复苏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20年世界经济将萎缩4.4%。新冠肺炎疫情所引发的国家之间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焦虑和由此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有可能深刻地改变全球化格局。这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无疑是新的严峻挑战。
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应对上述严峻挑战?笔者认为,用好深圳经济特区建设成功经验是一个好办法。
首先,在学习借鉴国际一流湾区建设经验的同时,要深刻认识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特殊国情、区情和所处的发展阶段的独特性,着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要善于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破解发展难题。
其次,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大力弘扬深圳经济特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在动荡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再度鼓起“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以战略战役性改革,创造型、引领型改革引领发展格局的突破。
第三,增强创新发展动力。着力破解阻碍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创新资源配置的思想意识和体制机制,奋力站在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的潮头,聚力增强创新发展动力,把大湾区打造成世界创新发展高地。
第四,坚持高质量发展引领,统筹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样本。
第五,积极发挥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比较优势,开创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合作的新局面,在参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中增强新动能,作出新贡献。
第六,发挥好“双核联动”作用,推动形成群体发展优势。创新粤港澳合作理念和模式,推动粤港澳协同发展。大力构建多极网络发展格局。
第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创新全体人民参与发展、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和谐发展局面。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刘卓红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系统地阐释和总结了中国40年改革开放实践的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并对新时代如何继续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新时代是中国的一个新的历史方位,一个更高的发展起点。从根本上说,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目标,只有依靠改革,只有经过全面深化改革的敢于求变求新的实践探索,并以在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创新理论来引领,才能最终完成这一伟大新时代制度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要读懂新时代。对新时代的定位和对新时代的把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新时代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推动制度建设的重要现实前提。我们要从人类新文明的高度理解和把握新时代的特征,认识新时代面临的新问题,并通过认识和解决时代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构建起时代领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新时代面临的问题有很多,有世界性的,也有中国性的,学界把其称为“大时代”和“小时代”的问题;有发展的问题,更有发展之后的问题。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就是新时代的重大问题之一。要善于去发现问题,通过发现问题倒逼改革,然后通过改革解决问题、消除矛盾。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强大的制度创新活力。完善制度除了借助外力的推动,关键在于调动社会内部各因素的活力和动能,通过集思广益、总结经验、写好以改革推动制度创新这一大文章。新时代制度创新的基础还是改革,但如今的改革不应仅仅停留在过去修修补补的方式上,更要注重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要强调制度改革的理念更新、理论创新、思维创新,强调改革的系统性和协同性。而改革和创新的路径则源自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相结合。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实现制度体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一伟大时代使命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和坚强后盾。因此,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要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关键,取决于党的建设。在新时代,通过深化改革推进党的建设,是构建更加完善更加定型的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改革推动党的建设,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挥更大效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得到更充分彰显。
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重要抓手
李仁武 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哲学与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这是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推动经济特区工作开创新局面,对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给出的重要指示和实践要求。我们要把“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重要抓手,切实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提供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思想共识、精神境界和智力支持。
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特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上都要交出优异答卷。这是从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的战略高度,对文化建设提出的实践要求。对此,我们要有“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的思想共识和使命担当。
在推动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文化建设和发展必须以基本的文化设施作为依托。一方面,要通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来体现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和所达到的水平。另一方面,要通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来满足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基本需求,这是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保障。可以说,我们重视和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既是推动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工程,也是体现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人民的文化、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本质要求。
推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既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方向,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的必然要求;也是坚定文化自信,展示文化影响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首先,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才能创造更多优秀文化产品,以满足人民对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包含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进步,其中精神文化生活的品质至关重要。其次,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才能把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充分激发出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夯实基础。
努力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更大奇迹
解丽霞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40年前,党和国家兴办经济特区,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创举。40年后,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样板与缩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样本与示范,其中国实践价值与世界历史贡献不言而喻。深圳从40年前的“第一个特区”到40年后的“第一个示范区”,承当“先行先试”的改革创新重任,担负“敢为人先”的时代使命责任,面对新起点、新征程、新任务,理应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局面,创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更大奇迹。
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以更有力的措施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十四五”时期,是中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中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深圳经济特区应立足新发展阶段,站位更高、视野更宽、目标更大,明确“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任务,充分发挥政策优势、人才优势、科技优势、创新优势、先行优势,扎实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走出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实施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中作出深圳贡献,保持改革开放“先锋队”“先行地”“示范区”的地位和功能。
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先行创新。首先,要进一步在思想理念上先行创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价值导向。其次,要在深化实践中先行创新。一是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上先行先试;二是在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中先行先试;三是在经济特区制度创新设计上先行先试;四是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先行先试。
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创造奇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党的全面领导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深圳应在加强党的领导、创新党建方式上创造奇迹,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对深圳发展的顶层设计与部署的核心任务,加强党对深圳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让党的声音、党的意志、党的部署有回响、有落实、有成效。深圳应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中创造奇迹。城市建设要依靠人民群众、激发人民群众的创新活力、催生人民群众的实干精神,让人民群众成为奉献者、奋斗者、开创者,更能在伟大实践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傅京燕 暨南大学广州区域低碳经济研究基地副主任、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充分肯定了深圳发展的综合效能,指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实现了由经济开发到统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正如总书记所强调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现实出发提出的新要求。
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既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的关键要义,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命题。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短板,与经济社会等其他领域相比,生态环境仍然是制约全面小康的突出短板。因此,需要实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优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迈进。深刻认识和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逻辑,及时总结推广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鲜活经验,对于当前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实践充分证明,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前沿地区和经济大省,也是能源消耗大省,同时还是践行高质量发展先行先试的全国聚焦点。绿色、低碳、可持续也是粤港澳大湾区今后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需要在深度和宽度上进一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使产业高质量发展迎来新机遇、新市场,有助于推动末端治理进程缩短以及环境产业链的加速向前迁移,推动产业在环境目标约束下实现高质量发展。对此,笔者建议:第一,发展绿色产业(包括绿色工业、绿色农业和绿色服务业)是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第二,发展资源与环境权益交易,包括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和排污权等方面的生态权益交易建设;第三,大力推动低碳转型的技术创新,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经济特区成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
罗明星 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正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结果。
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特区建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出发点,以人民为依靠力量。将人民视为权力主体,充分尊重人民在特区建设中的知情权、话语权与公共事务参与权,特别赋予“摸着石头过河”的政策,让人民的创造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挥;将人民视为权利主体,充分尊重宪法赋予人民的基本权利,人民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获取超额劳动报酬的权利及海外旅游看世界的权利等,均是在特区率先得到了实现;将人民视为评价主体,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评价工作是非成败的标准。正是因为顺应了人民期待,特区的改革开放才显示出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
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始终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以广东作为“先行一步”的试验区,将深圳作为经济特区进行建设,力图“杀出一条血路来”,显然契合了广东人敢为天下先的传统美德。事实证明,特区人民敢闯敢试,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正是得益于历史积淀而成的首创精神。首创精神不是盲目的冲动,而是在对事物发展趋势进行正确判断的基础上进行的理性选择,是将思维上的逻辑优先转化为行动上的时间优先,从而占得先机。首创精神让特区率先进行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了由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性飞跃;同时,在全方位对外开放中,获得了“引进来”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竞争力,成为特区人民精神力量的重要来源。
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从深圳特区兴建之初,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聚焦于人民美好生活。特区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拓奋斗,砥砺前行,将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7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2.7万亿元,将一座落后的小渔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为人民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让改革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今天,深圳人民过上了富裕、祥和、快乐的美好生活,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在特区人民身上得到了充分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