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基础上作出的战略部署和科学决策。其中,打通国内大循环是关键,首要任务就是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广州有能力有条件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枢纽,在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担当作为。
广州有能力有条件成为国内大循环的关键节点
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拥有良好的经济、贸易、交通和科技创新基础,综合实力国内领先、产业基础深厚、消费能力较强、交通网络日益完善。目前,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001年的4586美元跃升为2019年的22676美元,达到高收入国家(地区)水平,人均收入水平65052元,常年位居全国主要城市前列;拥有全国41个工业门类中的35个,生物医药、汽车制造、电子设备制造、船舶制造等行业发展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75.59亿元,连续32年稳居全国各大城市第三位,限额以上批零实物商品网上商店零售额同比增长12.9%,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个百分点;快递业务量达63.47亿件,连续六年排名全国第一。
总体来看,广州与国内主要城市经济联系十分紧密,是国内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集聚流动的重要战略节点,也是国内很多产业循环的重要枢纽。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广州理应充分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深度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形成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率先在新发展格局下建设成为国内大循环的关键节点和排头兵。
激活内需,打造国内大循环关键节点的对策建议
畅通国内大循环,关键是要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这已经成为我国中长期发展共识。新发展格局下,扩大内需战略绝不是简单复制高速增长时代的经验和做法,而是将扩大内需与全面深化改革有机结合,兼顾稳定、改革与发展。因此,立足广州资源条件,大力激发消费潜力,高水平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就业质量和居民收入水平,在推动国内大循环中走在全国前列。
(一)培育壮大消费新动能,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动消费市场扩大和传统消费升级是全面释放内需新活力的重要落脚点。一是大力培育新型消费,重点提高新能源汽车、网络信息、文化旅游、健康养老、体育健身等领域的供给质量,加快发展生鲜定制、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探索发展“互联网+旧货、资源循环”等循环消费模式。二是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购物天堂,推进大型商圈、步行街时尚化、智能化、品牌化建设,支持在天河路商圈、北京路商圈、上下九商圈发展首店经济、品牌经济、美食经济、小店经济。大力发展夜间经济,率先在天河、越秀、海珠、荔湾打造一批夜间经济集聚区,推动广州塔、海心沙公园、花城广场等沿新中轴线区域打造成为重要地标。三是实施国际消费全球推广活动,借助广交会、国际投资年会、小蛮腰科技大会等平台,开展“广州消费”全球营销推广,将“食在广州”概念充分融入到广州形象宣传片、国际交流活动等对外宣传渠道中,动态发布城市消费购物指南、夜间消费地图、美食榜等,不断提升“广州消费”的全球影响力。
(二)抢占新基建新赛道,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新基建既有利于扩大内需,也有利于增加有效供给、带动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是融入国内大循环的主要抓手之一。一是制定新基建发展路线图,积极争取一批国家、省重点项目,大力引进一批企业投资项目,扩大全市新基建项目库,细化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推进计划,制订全市新基建领域技术产品服务目录,加快打造一批新基建试点示范项目。二是构建多元应用场景,推动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与全市产业迭代升级深度融合,增加人工智能、5G应用、智能汽车、智慧轨道交通等各类应用场景供给,推进传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建设和改造,带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消费发展。三是充分保障新基建要素投入,探索建立新基建项目建设优惠利率信贷专项,引导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谋划落实,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和专项债券资金支持。充分发挥政府类基金引导作用,支持企业和民间资金加大新基建投入力度。培育引进新基建相关专业人才,支持驻穗高等院校完善新基建领域专业学科设置。
(三)当好“发动机”和“动力源”,共绘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布局优化,有利于更大范围内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一是高水平建设广州现代化都市圈。发挥区域发展极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加快实现基础设施联通、公共服务共享、产业分工协作、要素有序流动,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都市圈,增强经济和人口承载力。深入推进广佛全域同城化,创新同城化利益协调机制,共建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深入推进广清一体化,加快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高质量开发建设,强化管理品牌输出,建立健全利益共享机制。二是引领“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大力推动轨道交通建设,推动广汕、广湛、广河高铁规划建设,加强广州与粤东西北地区的联系。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和腹地,贯彻“产业换市场”的思想,打造智能制造、港口物流、文化旅游、教育医疗等行业的“走出去联盟”,强化与沿海经济带城市在装备制造、海洋经济、港口经济等领域的分工协作,深化与北部生态发展区城市在旅游服务、现代农业和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带动北部生态发展区“入珠融湾”。
(四)提高就业质量和居民收入水平,增强扩大内需支撑力。扩大内需的基础在于就业和收入,没有就业的扩大和居民收入的持续提高,扩大内需就无从谈起。一是努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升生鲜电商、直播电商、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就业吸纳力,充分利用“赢在广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州赛区)、“青创杯”等创新创业赛事,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二是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等专项工程,加快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互联网+”等培训模式,开展各类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技术交流等活动。三是全面做好就业保障,深化政校企合作,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成员提供一对一就业援助,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四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缩小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推动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探索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新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