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2021-06-17 10:24:46 来源:广州日报

  【红棉论坛21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广州市委党校召开“学习贯彻‘两会’精神推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研讨会

  6月11日,广州市委党校召开学习贯彻“两会”精神,推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研讨会(红棉论坛第21期)。广州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孟源北出席会议并作主题报告。副校长丁旭光主持会议,市委党校有关专家学者约40人参加研讨会。与会人员围绕会议主题进行深入研讨。

  坚持人民至上,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孟源北 广州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党校智库首席专家、广州市党建研究基地(中心)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要坚持人民至上,不断造福人民,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落实“两会”精神,就要坚持人民至上,把为民造福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努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为国者,以民为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新探索新实践。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它植根于人民之中,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从根本上说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本质的特征。

  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马克思主义人民性,怀揣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坚守着人民至上的价值高地。

  人民至上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良品质。爱民重民、民为邦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民请命、为民担当精神渗透到中国人的血脉中,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国历代先贤对以民为本、关爱苍生、“载舟覆舟”等政治理念都有深切的关注、持续的思索,肩挑大义、报国为民成为优秀中华儿女的自觉价值追求。

  我们党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历史智慧、汲取政治智慧,以实现人民利益为根本价值取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爱民为民思想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重民生、办实事,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最紧迫的需求,赋予了古代民本思想以新的内涵,延续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宗旨的本质真义。人民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衡量一个政党的先进性,最基本的标准是这个政党能否很好地实现民众的生存需求,是否能为民众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代表人民群众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才是被群众衷心拥护的政党,才是执政基础稳固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发自内心深处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具体表现,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担当。党是在同人民的密切联系中成长、发展、壮大起来的,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人民至上是取得抗疫斗争成果的成功经验

  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在近百年波澜壮阔的征程中,我们党之所以能不断攻坚克难、书写辉煌,关键就在于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直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和行为准则。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所在。

  坚持人民至上是我国抗疫实践一条重要的经验。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求和最普遍的愿望。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习近平总书记坚定而又明确提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要求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党中央采取的所有防控措施都首先考虑尽最大努力防止更多群众被感染,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成为整个战“疫”过程中追求的最高目标,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坚定支持。经过全国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全力奋战、英勇奋战、团结奋战,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书写了人类与重大传染性疾病斗争的伟大篇章。

  面对疫情防控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英雄的中国人民在我们党的带领下不麻痹、不厌战、不松劲,咬紧牙关,坚持到底,用慎终如始的坚守、再接再厉的坚韧,努力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效。“战胜这次疫情,给我们力量和信心的是中国人民”,人民是中国抗疫斗争的最大底气和力量源泉。

  在此次抗疫中,广州全市上下积极动员,令行禁止无盲点、有呼必应除痛点,认真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三人小组”这一“实用发明”,畅通联防防控工作网“毛细血管”,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构筑起疫情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取得来之不易的重大战略成果。经过此次抗疫大考,真情真心聚集了民心,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党的群众基础进一步夯实,党基层组织的组织力进一步增强。得民心者得天下,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就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坚不可摧的定力,必能知重负重、知难克难。

  奋力抒写人民至上的广州篇章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需要凝聚全体人民智慧和力量来实现。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两会”精神,要把人民至上观念贯穿工作始终,努力做好常态化防控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双胜利”,奋力抒写人民至上的广州篇章。

  站稳“为了人民”的根本立场,紧扣人民需求。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当前,特别是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人民的利益诉求更加多元,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百姓心为心”,不仅要努力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求,而且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当前在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重点是做好“六稳”、落实“六保”,突出保市场主体稳就业。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新基建项目落地,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城市更新,全面推进城中村、老旧小区改造,加快建设广州花园核心区。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高水平城市治理、创造高品质生活。

  用好“依靠人民”的工作方法,尊重人民创造。真正的力量来自人民,真正的智慧源自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每一个广州人都是新时代广州大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奋斗者。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试验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精神已经融入了广州人的血脉中。

  虽受到疫情严重影响,但广州经济韧性强、后劲足、潜力大,要进一步增强工作紧迫感和责任感,把中央的改革设计和基层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结合起来,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要实施营商环境3.0改革,打造全球营商环境新标杆。完善减税降费等财政政策,为中小微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推动“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羊城行动三大工程,充分激励创新创造创业,凝聚鼓励人民群众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

  坚定“人民共享”的目标导向,做实共同富裕。让发展成果真正转化成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初心使命的自觉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以人民为中心,最根本的是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州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当作重要导向,用心用情用功改善民生福祉。进一步缩小公共服务的城乡差距、减少公共服务的区域差距、消减公共服务的人群差距,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市域治理现代化。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让人民群众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享时代发展的荣光,打造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优越的国际大都市。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火如荼。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抢抓新时代赋予的重大发展机遇,切实发挥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引擎作用,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改革为民、发展富民、稳定安民,为广州这座老城市注入新活力。

  立足居民增收推进产业升级

  周权雄 市委党校校刊编辑部副教授、广州市党建研究基地(中心)研究员

  促进居民增收和加快产业升级都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那么,如何看待促进居民增收与加快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

  一是居民增收对于加快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居民增收和购买力提升能有效激活市场需求,通过消费升级引领和带动产业升级。20世纪60年代,日本通过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发起了一场消费者革命,培育了近1亿人口规模的中产阶层,有效支撑和带动了日本向家电、汽车等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实施后,日本劳动者工资的迅速提高使得资本的价格相对劳动变得更便宜,促使企业不断加大设备更新和“机器换人”的投资力度,有力地带动了日本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升,推动了全社会产业升级潜力的充分释放。

  二是加快以居民增收为导向的产业升级。积极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创造新就业形态、挖掘居民增收新渠道中的重要作用,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带动高素质人才就业,提升产业附加值和财富创造能力。充分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就业引致效应,大力发展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在线医疗、健康养生、在线教育、体验经济等幸福产业,为居民增收开辟新的产业和就业空间。

  三是多措并举促进居民增收。深化以“提低、扩中、调高”为主线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千方百计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给低收入者减负,实现财政转移支付向低收入者民生保障转移,推动低收入者进入中等收入群体;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进一步拓宽居民劳动和财产收入渠道,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居民收入的含金量,消除居民消费后顾之忧。加快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扶持政策,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带动补齐农民增收短板,使广大农民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新力量。

  疫情防控常态化对市域社会治理创新的启示

  王芬 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广州市党建研究基地(中心)研究员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国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对我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实战检验。各级政府所体现出的决策理念与应急水平、公共资源与公共服务的统筹协调能力、信息公开程度、干部个人素质等多项内容,再次凸显出加强市域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今后疫情的常态化防范、经济的恢复发展、社会稳定和谐是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作为经济活跃度高,国内外人口交往交流频繁的超大城市,广州社会管理的难度与公共卫生防疫的风险会更大,所需要的社会治理资源与治理水平要求也越高,加强市域社会治理创新应重视以下方面的布局与完善。

  一要不断探索协调多元利益主体的方式方法。市域社会治理创新很大程度上是突破路径依赖和瓶颈,寻求更适合的方式方法来解决长期积累的两难问题,以缓解社会分歧、规避社会冲突、化解社会风险。

  二要重视社区自组织的软环境建设。社区动员力、邻里信任互助、社会公德与个人美德的发扬是社会治理中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它往往在突发危机时刻发挥重要作用。市域社会治理需要重视软环境建设方面的创新,在营造“共治”中培育社会自组织能力,促进社会系统的有机整合。

  三要以信息技术“智治”促进“善治”。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创造了一系列新的信息生态系统,有力促进了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极大提升了治理效能。作为信息数据最大的开发者和拥有者,政府需要有超前的防范意识,做好数据安全的立法和监管配套工作,以科技“智治”促进社会“善治”。

  四要时刻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逻辑。检验市域社会治理创新的效度,应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如何落在实处。具体而言,是党和政府的决策行动与人民要时刻保持在一个利益核心链条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生,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享。

  创造有利于生命健康、生产生活的良好生态

  王梓 市委党校政治学与法学教研部副教授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生命健康、生产生活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不管是“六稳”“六保”,还是全面复工复产、复市复业安排,都是为了人民生命健康,更好的生产生活。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自然生态、政治生态、创新生态,这为我们在战疫中更好地保护人民生命健康,促进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要创造有利于生命健康、生产生活的自然生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努力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既是改善环境民生的基本需要,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这就必须要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要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

  二要创造有利于生命健康、生产生活的政治生态。政府工作报告直指政府工作存在不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较突出,少数干部不作为、不会为。面对常态化疫情防控,必须要调整措施、简化手续,促进全面复工复产、复市复业;必须要大力纠治“四风”,把广大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必须要努力改进工作,切实履行职责,尽心竭力不辜负人民的期待。

  三要创造有利于生命健康、生产生活的创新生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困难挑战越大,越要深化改革,激发内生发展动力。这次的疫情从供需两端冲击了全球的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这就更需要增强创新供给,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生态系统;要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新动能;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深化政府放管服改革和管理创新;要坚持包容审慎监管,更大激发社会创造力。

  【本文系市委党校2020年党建研究基地(中心)课题DXDJ2007C阶段成果)】

  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当强化区域协同

  黄明涛 市委党校政治学与法学教研部讲师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党中央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下,各地各部门各司其职、协调联动,紧急行动、全力奋战,显示出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但在暴露出一些地区在协同合作上存在着短板与不足,凸显了建立我国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区域协同治理机制的必要性。

  存在四方面问题。一是区域协同治理的动力和意愿不足。因为不同地区的政府官员应对危机的理念存在差异,影响了政府的决策过程、运行方式和结果。加之公共安全领域的合作需要大量投入,不易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二是现有区域协同治理合作主要源于事件驱动。三是政府间签署的突发公共危机协议效力不足。“府际契约”并非法律文本,缺乏明晰的权利义务逻辑和约束力。四是社会力量缺位。现有的联席制度和合作机制中,政府是参与主体,未将社会组织和志愿团体等列入协同参与的力量。

  四大治理路径。一要构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区域协同治理的法治保障体系。国家层面制定区域合作法或者府际合作法,确保合作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二要建立和完善政府间协同治理联动机制。包括完善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府际联动的实施细则,做到快速反应、高效运转、有效落实。三要充分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应对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应当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基础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强化各方的信息收集,实现信息的集成、分析、研判、传输和共享,提升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危机的科学性、精准性和有效性。四要为社会应急力量参与区域协同治理提供平台和制度保障。包括提供信息共享渠道,规范社会应急力量参与公共危机区域协同治理的规则、程序、保障、惩戒和激励机制,合理配置不同类型的应急力量,做到效能最大化。


作者:孟源北、周权雄、王芬、王梓、黄明涛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