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就业均居首位。当前,受疫情影响,我国就业压力明显加大。而在长期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交织下,一时出现了“就业难”与“人才荒”并存的尴尬情况。对此,只有多措并举,积极应对疫情给就业带来的结构性改变,才能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直面困难,在保就业中为广州积累人才资源
近年来,我国经受自身经济增速放缓、中美贸易摩擦和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影响,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直接表现是经济运行困难,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据国家统计局7月16日公布数据,今年第一季度GDP为负6.8%,虽然第二季度经济增速恢复到正3.2%,但上半年整体仍然录得负增长,广东省第一季度GDP下降6.7%,上半年同比下降2.5%。外部环境尤其是美国去全球化和对中国打压导致外部市场环境恶化,经济与就业压力增大,6月份全国调查失业率达到5.7%,保就业、稳就业压力较大。
保就业包含三层涵义:一是在经济环境变差后努力保证劳动者就业数据基本稳定。二是通过优化就业结构满足产业结构变化对劳动力变化的需要。三是随着经济环境变化,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质量,保证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力的需求。当前,为了应对疫情的影响,首先要解决的是保证就业数量以达到就业基本稳定的目标。同时,随着总体经济回暖与就业形势趋缓,广州也更要关注结构性就业困难。化解结构性失业难题远比应对摩擦性失业困难得多,最突出的是大量返乡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不少大学毕业生开始降低薪酬期望以寻求就业机会。
发展形势越复杂越需要认清困难与机遇并存。既要着力缓解目前保就业的困难,也要着眼未来发展来思考在保就业中寻找和积聚广州人才资源问题。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发展态势相对较好,自身经济恢复较快,为全国稳就业保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正值广州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高素质劳动者,目前暂时困难的就业形势恰恰是广州大力储蓄人才、吸纳大学生的好时机。如果能够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着手,从提高公共服务效能入手,广州有条件也有必要吸纳更多大学生来就业发展,这既可为保就业做贡献,又能够为广州产业优化升级提供优质人才资源。
调整结构,在保就业中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
据广州市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数据显示,从产业用工需求比重看,2020年上半年广州第一、二、三产业用工需求占比分别为2.71%、28.99%和68.30%。第二产业用工需求有所下降,第三产业用工需求较第一季度有所上升,成为拉动用工需求增长的主导产业。从行业用工结构看,用工需求占比与广州市产业发展趋势保持一致。特别是与去年同期相比,求职者中拥有高等教育学历者的比例有所上升,其中大学本(专)科学历、硕士及以上学历分别增加19.04%和2.55%。
面对总体就业压力较大,结构优化困难的局面,广州一是可以继续坚持稳定现有就业岗位和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并重,聚焦重点行业和重点人群,用好用足省、市稳定和促进就业创业相关政策。尤其是聚焦受疫情影响的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加大对吸纳劳动力能力强的中小微企业就业扶持力度,助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增加就业。二是优化公共服务,持续开展“三送”(送政策、送服务、送技工)活动,强化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保障工作,分类施策,着力保证重点群体在穗就业信心。
重要的是,即使在目前就业困难特殊时期,也要注重发挥市场化社会化的就业力量,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广州具有市场化程度高、尊重市场规律的传统,注重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保就业稳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公共人力资源机构的公益属性主导作用和经营性人力资源机构专业技术力量优势,推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积极参与并提供公共就业服务,引导市场化社会化力量在帮助企业稳住现有就业岗位、优化企业人员配置上积极作为,在研究新业态、开发新岗位上积极作为,在帮助市场主体保就业稳就业上积极作为,在提升劳动力能力素质优化就业结构上积极作为。
优化服务,在保就业中积聚广州发展新动能
广州一直重视对于就业和人才工作的公共服务供给,当前更要注重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效能。一方面要运用大数据系统优化“互联网+就业”服务,提前做好用工岗位储备和应对预案,预测并及时化解企业因经营困难可能出现的降薪、减员等影响就业稳定的潜在风险,拓宽大数据和云服务在人力资源供需配置中的应用渠道。另一方面是分类施策,开展精准招聘就业等公共服务,挖掘新的就业潜能。对受冲击较大的重点群体发挥好“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三大工程就业缓冲器和人才储备库作用,对先进制造业等用工需求增长较快的行业,从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入手,更多使用大专院校尤其是职业院校毕业生,通过优化结构,挖掘内需带动增加新就业。
应该重视对保就业稳就业形势监测研判,密切关注疫情和外部环境对广州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能力的影响,准确掌握疫情期间受影响较大行业的复工复产和劳动用工情况,运用大数据成果为广州防范化解失业风险提供决策参考。借助科研机构和专家力量,进一步加强疫情等因素对市公共就业服务领域长期影响的分析预判工作,为广州稳就业和保就业提供智力支持,为人力资源市场运行稳步向好提供专业建议。
就业需求是派生需求。经济状况决定着就业总量,产业结构影响着就业结构。我们应该从动态视角理解经济发展与就业的关系,在当前多重困难叠加尤其是疫情影响下,探寻符合广州实际的产业升级与保就业间内在规律。在处理产业发展与就业(人力资源开发与使用)关系问题上,广州可以也应该适时实现人力资源对产业发展“被动适应-主动支撑-积极引领”的转变。在疫情得到基本控制的情况下,通过开发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力开发技能人才和吸纳大学生来穗就业,发挥优质人力资源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将拥有大量优质人力资源作为吸引产业聚集广州的优势,这样既可在全国保就业中作出广州贡献,又能聚集急需的人才,形成广州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