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是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
准确把握科技创新的极端重要性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发展史,基本上是通过“四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全球化,实现了从贫穷到小康的跃升。而要完成从小康到富裕的发展阶段,过去成功的方法和手段就不一定会继续奏效。我们的工业化在产业门类和生产能力上,已经处于世界前列,产品也行销世界,但我们在七大高科技产业的许多细分领域,仍然处于从产业链的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的阶段;中心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规划、管理与运行效率上还与世界中心城市存在差距;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我们走在了世界前列,但在管理和发挥它的作用方面还有巨大的潜力;全球化在开放性、包容性和影响力方面,也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然而,新能源、高速铁路、大型装备制造、大型工程技术、智能设备的开发和应用、基础建设、城市管理现代化的诸多经济和社会领域,证明了我国惊人的学习、消化、改进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得益于从1956年向科学进军的“两弹一星”成就、1978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的春天”、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2006年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规划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不懈努力和积累,使我国具备了冲击世界科技前沿和在新技术革命占有重要一席的实力。所以在2012年、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相继提出建设科技强国和创新高地的战略正当其时,是新形势和新任务下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极其关键的举措,并且具体规划了分三步走的目标,即: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49年,使我国成为科技强国。
其意何在?一是不依靠科技和创新这个有力工具,仍然沿用依靠资源投入扩大生产的老方式,资源的有限性必然影响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四大不平衡深层矛盾仍然不能解决,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概率就会增加。二是科技和创新是提高人均GDP和生产率最有效的方法,也是促进产业升级,实现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的可行途径。三是利用科技和创新力量能够使我国在全球贸易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在全球经济中具有更大的话语权。四是初现端倪的智能技术和产业革命是中国赶超先进国家千载难逢的好机遇,抓住了,我们就能和发达国家齐头并进,抓不住则又要经历一个大约40年-60年的跟随和追赶的技术革命长周期。由此看来,现时现势提出科技强国和创新高地的意义之重大,不言自明。
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需要加快解决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8日在两院院士大会讲话中所指出,中国的科技强国和创新高地建设,需要依赖科技和体制的“双轮驱动”。一轮是科技体制的改革,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官僚主义现象。我国的科技体制经历了许多次改革探索,科学院、部委和大学的研究机构,属于事业单位或归属单位,但科技研究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特征,如果按照一般的事业单位进行管理,虽然外行领导内行的情况已属罕见,但官僚主义作风或多或少仍然存在,它必然会影响研究环境和研发效率。二是科技研究机构可不可以市场化?这可能要根据研究机构的特性来决定。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一般不是以市场为导向,需要以公共财政来支持。应用研究有较强的目的性,按照国际惯例,重大的应用研究前期也是需要政府支持的。因此,科研机构的属性划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而在科技研究主体,即科学家和工程师方面,则存在功利化和短视化。科学家也是人,有功利心无可厚非,但刻意追求名利不惜弄虚作假,就会违背科学研究追求真理和探索未知的宗旨。如果监管和惩戒机制不完善,就会污染学术环境,削弱一个国家科学研究和创新创造的能力。另外一个问题是短视化。即研究选题求新、求热、求易、求速效、走捷径,这与科学精神的基本准则显然背道而驰。
虽然我国的科技规划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对科学技术研究的投入和激励也不断增加,上述各种影响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问题逐渐得到改善,但它们仍然是建设科技强国和打造创新高地进程中必须消除的主要障碍。
粤港澳大湾区如何作为
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给予了很高的战略定位,并把科技和创新作为大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许多工作也在有序和快速推进,但形势不等人。与长三角的竞赛中,大湾区若想继续保持发展的龙头地位,必须有足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香港各界会更清醒地认识到“前店后厂”的时代早已结束,融入大湾区才是长治久安、保持繁荣的最好选择。四所进入全球500强的大学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可为珠三角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全球金融中心可在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和创新寻找投融资机会,全球商业中心可为珠三角有竞争力的产业提供市场咨询和法律服务。大湾区规划中的三个创新高地——深港的科技研究合作和产业园区建设要加快从规划到落地实施;穗莞深走廊应当尽快进行研发中心和产业布局协同建设、南沙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中心需要加快项目落地。除此之外,广珠西线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制造业专业镇的改造升级也有巨大的潜力,若打通东西两岸的深中通道建成,珠三角一体化水平将明显提高。在大湾区的协同性方面,必须实实在在地解决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便利化问题。国际科技研究中心建设方面,东莞松山湖中德科技园区和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都是非常有益的尝试,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地方多元化地与科技和工业强国的合作。
从大湾区的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和经济水平看,建设世界级的科技研究中心和创新高地条件初步具备,但机不可失,时不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