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培根铸魂 守正创新

2020-05-18 14:14:06 来源:广州日报

  时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四周年之际,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社科联、广州日报社联合组织召开座谈会进行学习贯彻。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咏虹出席会议并讲话,广州地区社科界知名专家学者、全市思想理论战线优秀专家代表以及媒体代表共30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工作。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更好地为保障人民健康安全提供理论支撑。要加快改革创新,构建具有广州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要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开展决策研究。要建设新型智库,推出一批具有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的决策应用研究成果,形成有鲜明特色优势的广州研究品牌。要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奋力开创社科事业发展新局面。

  会上,来自中山大学、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广州医科大学、广州大学、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中共广州市委党校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作了主题发言。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文杰

  坚持培根铸魂守正创新建设高质量人才队伍

  曾伟玉 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因应时代变化,培养造就深谙社会规律、洞悉时代变化、勇担历史使命的哲学社科人才队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要坚持用新思想武装头脑,培养真懂真信深研细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兵。当前,各种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观活跃激荡,对青年群体价值观的影响最大。要围绕用先进思想、科学理论引领青年、凝聚青年、培养青年,组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系列课题研究,开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等系列研究,引领凝聚更多青年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模范践行者和积极传播者。

  二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引领创新,锻造立足实践服务社会的应用研究与智库咨询优秀团队。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实践的起点。社科研究必须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聚焦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深入的理论和政策研究,作出有思想穿透力和理论说服力的科学解答。要在推动新型智库转型发展中培养智库专才,依托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建设培养学术领军人物和后备梯队,聚焦现实课题培养应用研究人才和咨询专家,为提高改革决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三要坚持以红色基因培根铸魂,培养信念坚定功力深厚的红色文化研究人才。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思想的内核,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凝结和升华。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必须以红色资源为依托,坚持研究平台搭建、学术体系构建、理论精品塑造、红色文化普及一体,培养专注红色文化研究的专门人才,从不同角度展现红色文化的概貌,充分挖掘展示其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

  四要坚持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构筑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岭南文化研究人才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植根岭南、面向世界的岭南文化研究队伍。一方面要建立岭南文化重点研究基地,打造最具说服力的岭南文化人才队伍;另一方面,打造不同地域文化对话交流品牌,开展岭南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的对话交流,为中华不同地域文化交流互鉴提供经验。

  新时代面临着新任务,孕育着新创造,新创造呼唤新人才。实现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必须坚持从人抓起,久久为功。

  新闻学守正创新的历史逻辑、媒介逻辑和系统性逻辑

  张志安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并提出了体现继承性与民族性、原创性与时代性、系统性与专业性三方面的要求。从新闻学的实际出发,守正创新要把握三个思考前提。

  一是历史逻辑。通过学科史理解新闻学知识框架及其变动背后的不同历史使命。100年来,我国新闻学学科的发展始终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历史道路中,新闻学在积极回应时代的命题与要求中,不断建构和调整学科知识体系。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新闻学需要积极回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一历史使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对中国改革、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学术阐释和话语创新,是当前我国新闻学守正创新的动力源泉。

  二是媒介逻辑。当前,世界互联网化改变了人类信息传播方式,新闻的生产、传播与消费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而媒介技术带来的网络化与全球化,要求重塑新闻学的知识想象与逻辑。全球连接性、泛在的可及性以及网络效应已成为媒介实践的普遍现实,多元传播主体开展的公共传播成为传播的主流形态,传播主体的媒介实践与经验构成也打破了把“民族-国家”边界作为学科知识想象的基础。网络化与全球化对新闻学的学科边界与知识权威的挑战,要求我们在全球性网络化社会中重新思考新闻的属性与规范。

  三是系统性逻辑。新闻学的专业性体现在围绕新闻实践的公共性原则而展开的知识体系。新闻学学科知识守正创新的“正”,就是新闻学学科的专业内核,即公共性。新闻学存在的合法性基础在于有助于新闻实践更好地承担公共使命。公共性是新闻实践的内核,也构成了新闻学存在的合法性基础。每个时代的命题决定了新闻公共性的内在维度,每个时代的传播格局或者说信息方式又决定了新闻承载和实现公共性的方式。新闻学学科的守正创新在于,在当今的传播格局与时代使命的承担中,思考新闻应该如何履行公共使命。当前,新闻学的守正创新要落实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新上,突出“融合生产、公共连接、专业精神”,培育坚守公共理念、具有反思性、善于实践公共传播的公共人。

  构建脱贫攻坚长效机制,讲好对口帮扶的广州故事

  谢治菊 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彰显了我国的制度优势,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战斗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众多有情怀有担当的基层干部,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广大群众展现出众志成城的凝聚力、攻坚克难的战斗力、永不退缩的推动力,共同对世界减贫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贫困群体的新生活、新奋斗带来了希望。

  新生活是贫困群众的殷殷期盼,是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成果;新奋斗意味着脱贫攻坚会激励我们,尤其是激励贫困群体勇往直前、昂首阔步。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期盼,结合各地实际,努力构建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把全面小康的基础打得更牢、底色擦得更亮。

  “寒尽显松翠,春色更宜人”。脱贫攻坚带来的不仅是好日子,更是新生活的开始。这里的“新”,主要从生活条件、人际关系、产业发展等角度去理解,包括新理念、新方式、新手段、新技术与新社区,他们共同构成了新奋斗的起点。但是,脱贫攻坚是一项伟大工程,需要长期的坚持与持久的奋斗,让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持续脱贫、长久脱贫,是我们当前的重要工作。这就要求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具体来说:一是建立精准化的返贫监测机制,二是健全超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三是完善有活力的产业扶贫机制,四是构建可持续的稳定就业机制,五是培育科学化的教育帮扶机制,六是优化后扶贫时代的社会保障机制。

  脱贫攻坚的胜利,意味着新生活、新奋斗伟大征程的开启。让我们进一步振奋精神,啃下“贫中贫”、决胜“坚中坚”,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更好举措推进脱贫攻坚,凝练“对口帮扶”的广州经验,讲好“对口帮扶”的广州故事,向党和人民交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满意答卷。

  加强党的建设,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孟源北 广州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

  当前,要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巩固防控战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奋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各级党组织需要将这种在困难面前动员起来的先锋力量继续巩固好、发挥好作用,以更严作风、更实举措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在大战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

  一要结合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围绕“两个维护”,把教育管理的效能抓实。一次危机也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疫情防控斗争的实践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懂得,越是遇到重大风险挑战,“两个维护”的巨大威力就越不可替代,就越需要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这要求我们在加强党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政治建设置于党的建设首位,把党员干部的经常性教育管理抓实,从理论上说清楚做到“两个维护”,从政治上、行动上将“两个维护”的巨大威力体现出来。

  二要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效能,围绕“组织路线”,把基层党建的基础夯实。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效能的过程本质上是党组织整合社会力量,创新社会治理的过程。能不能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效能,除了制度本身的优势之外,关键还在于能不能凝聚起使制度优势得以有效发挥的力量。当前,在全力巩固疫情防控战略成果的同时,要激发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效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突出组织体系建设这个重要基础,增强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注重在疫情防控斗争中考察识别干部,从严教育管理监督,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奋勇争先,加快构建科学开放的人才制度体系,为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三要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围绕“初心使命”,把管党治党的要求落到实处。没有什么利益高于人民的生命安全,这是为民初心的高度担当,更是为民使命的全力践行。当前,在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要做好复工复产、复学复商等工作,确保经济社会常态化运行,需要切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实到党的建设全过程,从疫情防控过程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开展全面检视、靶向治疗,在联系服务群众上多用情,在宣传教育群众上多用心,在组织凝聚群众上多用力,以必胜之心、责任之心、仁爱之心、谨慎之心,坚守人民至上的宗旨信念,践行服务人民的铮铮誓言,擦亮新时代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加强体系建设,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胡丙杰 广州医科大学副校长、教授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存在的一些短板。要进一步改革完善,切实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我认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暴露出以下八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二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三是医疗救治体系存在供给侧结构性短板,救治能力有待提高。四是疫情防控专业技术力量需要进一步加强。五是对承担疫情防控任务的公立医院投入不足,与疫情防控相关的学科,如传染病科、感染科、呼吸科、儿科等建设存在明显短板。六是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卫生机构之间缺乏有效联动,分工协作机制尚不完善。七是中医药参加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和传染病防控的中西医协作机制不健全。八是信息披露和舆情应对能力有待提升。

  如何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我有以下七点建议和思考:

  一是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顶层设计。要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同时,要前瞻性地制定公共卫生应急长期规划,进一步理顺疾控机构的体制与职能。

  二是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构建智能化公共卫生监测和预警系统,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机制。要完善突发卫生事件应急决策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和应急保障机制。

  三是加强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深化高校公共卫生教育改革,推进高校与疾病防控机构的合作,加强公共卫生学科专业建设,切实提升公卫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加强在校其他医学生的公共卫生、疾病防控和应急知识教育。

  四是提升医疗机构疾病控制、临床治疗的水平。按照“平战结合”的策略,进一步完善医疗资源布局,夯实各级医疗机构重大传染病防控基础设施建设。要广泛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增强群众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五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加强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卫生机构之间的协同配合,建立完善不同层级医疗机构间的重大传染病疫情救治机制。

  六是进一步完善中西医协同机制。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新发传染病防治方面的独特优势和价值作用。

  七是增强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能力。要加强舆情应对队伍建设,完善舆情处置机制,保持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凸显信息来源的准确性。

  坚持守正创新,推动广州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

  陆键东 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一级编剧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州文化发展开始出现一些崭新的内容。从气度上说,它表现得更为自信、更为自觉、更有定力。从功能上看,它更加注重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主动转化为社会能量,在现实中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展示文化特有的魅力。这是广州文化最新的面貌,也是它生生不息的体现。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定位,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从时代背景与历史轨迹看,这是新时代给广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伟大的契机。新时代对文化建设的要求与目标,与广州文化的基因与气质十分吻合。在新时代,广州文化的确迎来了最好的发展良机。

  在未来,广州文化要获得更大的发展,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必须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和解决:

  一是必须将文化建设看作是一个具有科学性与当代先进性的系统工程。实际上,城市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城市文化市场、文化产业开发等,都属于当代的新学科,都有各自的独立性。但它们全都具有为本地文化服务的特性,故此,所有这些都可以纳入一个文化系统工程中去规划、建设。

  二要重新梳理、挖掘,深化认识广州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有基因,都有核心的创造力,必须从理论上、精神上,认定广州文化的基因与核心创造力,这是新时代文化建设这一背景下广州文化人必须承担的使命。

  重中之重是增强广州文化的原创力,发现与培育这种原创力。这种原创力包括:拥有优秀的文化人才,拥有足可传世的代表性文艺作品,以及各个文艺领域保有相当数量的专业从业者。


作者:陈文杰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