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从特区40年经验看广州人才政策优化

2021-06-17 10:30:52 来源:广州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兴邦大计、强国之本。国家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经济特区成立40年以来的经验充分证明了人才是第一资源这一科学论断的真理性。

  经济特区人才政策的经验做法

  深圳率先提出人才强市战略,并制定系列人才政策,创新人才引进和管理制度,早在1987年就出台全国第一个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专利、管理等要素入股的政策。近几年来,深圳将人才强市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结合,真正做到了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机整合,一大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汇聚深圳且集中于高技术公司,活跃于研发第一线进行发明创新,涌现出一批国际级创新企业,迅速发展成为国际人才高地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厦门、珠海、汕头等经济特区大规模、大手笔引进人才,在重奖科技人才、吸引人才落户、建立人才评价使用机制等方面实现突破。珠海于1992年在全国率先召开科技进步突出贡献奖励大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重奖,在全国引起强烈的轰动效应,一时传为美谈,也塑造了珠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城市形象,成为全国的样板。经济特区引领国内人才“东南飞”,国际人才如“过江之鲫”,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成为海内外人才创新创业的乐土。经济特区的人才政策被广泛借鉴,人才效应逐步影响到全国,各大城市间争相引才引智,形成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推动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发展。

  粗略梳理经济特区人才政策和人才工作做法经验,可以有这么几点启示:一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做好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成为普遍现象。二是构建完善的人才政策体系,形成完备的从培养、引进到使用、服务管理的人才发展全链条。让年轻人有获得知识、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让顶尖人才安心创新创造。三是注重人才储备,政策覆盖到人才全领域。从以往的“三支人才队伍”,到现在的全领域、多层次、各年龄段人才队伍,科技创新人才依然是当前重点,而高技能人才、管理人才、文化艺术、社会科学人才等同样也是创新人才队伍。四是强化人才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人才的水平和能力。五是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早年广州等城市所创的“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工作机制及形成的体制,至今仍然发挥作用。六是全域化人才政策,构造尊重人才重视人才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城市整体环境氛围。从平台载体建设、工作创业的全链条服务、居住生活的住房交通医疗保健养老、文化精神激励,让人才在总体城市环境中感受到受尊敬、有地位、得实惠,“名利双收”。

  当前,在引才竞争高度炽热化,尤其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对技术、高端人才进行封锁倾向日益明显的背景下,拥有数量充沛、质量优良的人才队伍,就占得了发展先机。有的城市发展停滞,与人才流失有根本关联,甚至形成恶性循环。

  广州人才工作的优势与短板

  近年来,广州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出台了系列人才政策,主要聚焦于引进和支持奖励紧缺的产业人才,尤其是科技创新人才、产业人才、高技能人才,重点在境内外高层次人才,如广州“1+9”科技创新与人才政策、广州市产业人才“1+4”政策、广州市高层次人才认定方案,以及针对培育高层次后备人才的“岭南英杰工程”等。2019年6月,广州出台《关于实施“广聚英才计划”的意见》,这是在优化人才政策体系方面的又一重大举措。“广聚英才计划”主要着眼于高层次人才,聚焦于国内外“高精尖缺”人才,不仅提出一系列创新举措,还优化整合提升现有市级人才项目。广州积极培养引进人才,取得了明显效果。截至2018年底,广州地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才资源总量达377万人,在广州地区工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6人、“两院”院士97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493人,留学归国人员在8万人以上。

  在培养人才方面,广州地区高校在校学生超过百万,具备良好的人才基础。在大手笔建设广州大学城基础上,还引进港科大、中国科学院大学合作办学,新建广州校区,并增加对市属高校广州大学、广州医科大学等的投入。在人才服务方面,建设人才公寓,对认定人才的子女上学、父母随迁等也有相关政策安排。

  但是,相对于经济特区和其他先进城市,广州的人才政策及其施行仍有提升空间。首先是体现在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人还存在“城市这么大,机会这么多,还愁人才不来”的思想,对人才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政策制定的完备性和支持力度尚有提升空间,人才全链条中,各领域、各环节还需进一步完善。三是政策落实还需进一步加强。

  人才工作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

  作为一个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万多亿元的超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人才在广州的发展机会确实较多,但我们还可以把人才工作做得更好、更加尽善尽美。

  首先是思想观念再解放。非常时期办非常之事需非常之举。当前尤其需要在集聚人才上再下功夫,切实解决人才成长发展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我们既要顶天立地的高端人才,又要铺天盖地的普通人才,特别是处在爬坡越坎期的青年人才,他们更加需要得到支持和资源的倾斜,但是现行的多数政策大都没有覆盖到。人才工作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少为锦上添花之举,避免“赢者通吃”。我们既要集中资源加大对急需行业人才的投入力度,又要增大覆盖面,随时做好各行各业人才储备工作,然后再根据每个阶段的重点和不同的需求,突出重点人才、重点工作。

  其次是政策要灵活实用。除了资金项目投入之外,更需要优化利益机制,让人才多劳多得、贡献大收获也大,增强他们的实际获得感和幸福感。要加大科学研究、成果转移、产业发展等政策的“放管服”力度,鼓励科研人员的自由探索,让科研人才真正坐得住“冷板凳”、出大成果,而不是用年度考核、中期检查、烦琐申报等过时做法去束缚、骚扰他们。

  第三是加固人才链。对于培养、使用、服务各个环节,普通人才、高层次人才等各个层级,科学发明、技术应用、转移推广管理等各个阶段,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人才,从资金项目支持、平台载体构建、人才集聚区建设、人才服务及人才生活休闲学习培训“充电”各个方面,补短板、强弱项、加长板,强化局部竞争优势、努力打造总体优势。同时要抓好人才政策的落实,“一张蓝图干到底”,形成人才政策品牌和政策落实良好口碑。

  最后是形成有利于人才干事创业、生活居住发展(宜业宜居)的城市氛围。构建全域化人才工作格局,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让人才在广州大有用武之地。领导干部带头当人才的“高级保姆”,做好整体的人才保障服务,用事业留人、用心留人,为来穗就业创业人才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在广州干得舒心顺心安心。将保障人才发展和人才稳定性作为引才引智的主要方向,在构建人才基础服务体系时将安居、医疗保健、子女教育作为着眼点,着力为各个层次人才提供便利生活条件,切实解决好人才落户、住房、医疗以及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的需求。


作者:李 强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