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超大城市复杂性日趋增加,精细化管理在超大城市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审视和剖析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这一命题,有必要从宏观和抽象层面出发,研究如何有效平衡精细化管理实践中的“五对关系”。
“顶层设计”与“细节投入”。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把顶层设计和细节投入结合起来,确保城市稳定、健康、有序、高效地运行与发展。首先,“顶层设计”意味着超大城市在推行精细化管理之前,要具备整体的视野和规划。城市精细化管理在全局性的统筹和均衡之下,“小处着手、精准发力”才能收到实效。其次,“细节投入”要求摒弃“差不多”“大概是”“一刀切”式的思维模式,对管理对象和过程进行分类、分解,在技术允许条件下实现管理对象的清晰化,并科学处理“小型化管理单元”的管理细节。
“长远规划”与“问题导向”。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意味着城市要由过去量的扩张走向质的提升,完善流程、不断创新,提升城市建设管理与运行水平。这要求注重城市“长远规划”和“问题导向”二者之间的平衡,既关注城市长远发展打“持久战”,又抓住问题打好“攻坚战”。一方面,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落脚点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让居民群众生活幸福更持久。因此,精细化管理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一场需要与城市长远规划密切结合的持久战。另一方面,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实施过程中要力图为居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居住体验”,以突出问题为导向,精准施策,逐一化解,真正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细化管理目标。
“政府主导”与“社会协同”。目前中国超大城市管理向精细化转型和升级,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导向。具体实施过程中,采取了“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的模式。然而,由于超大城市具有复杂性、流动性、巨型性等特征,有必要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的基础和前提之上,实现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共管和共治”。一方面是转向整体性政府,协调好政府间关系;另一方面是吸纳多元主体参与到精细化管理过程中来,即发挥“社会协同”的功能和作用,促进党委、政府和多元主体之间构建起“一核多元”、精密配合的结构关系,形成精细化管理的合力。
“制度标准”与“人文关怀”。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中要充分体现制度标准与人文关怀二者之间的平衡统一。精细化管理的精髓在于管理的制度化和标准化,通过制定精细化的标准、细化管理流程和工作目标,真正实现精细化管理“没有疏漏”“不留死角”。严格的制度标准之外,还应注重人文关怀,更多地考虑特殊人群的特征和需求,将柔性化治理融入精细化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让城市更具包容性、更加宜居。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是刚性制度与柔性治理的结合,在制定政策时,要让政策善意和人文关怀传导到城市的每个“神经末梢”,切实增强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技术治理”和“群众工作”。有学者认为,精细化管理只不过是智慧城市的延续,是技术治理路径依赖的重要表现。但是,技术的使用是有其治理边界和适用范围的,在社会矛盾调解与处置、特殊人群关爱和照顾等领域,往往会出现“技术失灵”的现象。此时,技术必须让位于“群众工作”,要发挥基层社会工作者的能动性,将城市精细化管理落实到每一个“个体”身上,面对每一个“问题群众”,化解矛盾、增进理解,促进城市社会资本的积累和增长。从这个意义来说,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实践中既要发挥技术的主导作用,也要注重深入开展“群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