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当前,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世界贸易争端加剧、新冠疫情中长期影响下,广州将面临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的风险挑战。特别是随着规模优势边际效用不断递减,曾经支撑发展的汽车、电子、石化三大支柱产业,难以扛起引领新一轮发展的重任,亟待形成以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价值链的现代产业体系“新方阵”。结合广州“十四五”规划建议,本文尝试对广州未来产业体系和主导产业提出建议。
坚持系统观念,以人体器官为图谱勾勒新时代产业“新方阵”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各个器官并非各自独立,而是彼此有机地相互联系,形成互根互用的整体能量系统。城市的产业链同样如此,单个产业上下游和不同产业间具有分工合作关系,伴以产业配套和衍生行业,形成彼此依存、互促互进的产业生态。以广州市为例,新时代产业“新方阵”可以用器官图谱来形象表示,即:“头部+臂膀+心脏+腿脚+免疫系统”,形成重点产业发展的统一有机体。
“头部”──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具有“头雁效应”和投入大、增长速度快等特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代表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正在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未来将进一步发挥基础和支撑作用。
“臂膀”──以装备制造为支撑的先进制造业,包括:高端装备、数控机床、机器人等。它们是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催生产业变革的战略性产业,技术含量高且处于价值链高端、产业链核心部位,对广州本地乃至粤港澳大湾区产生辐射效应,具有地域号召力和一定的示范、引导作用,肩负有创新科技、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心脏”──以基础产业为支撑的先导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等。能源、材料是工业发展的基础,新能源、新材料更是智能制造的基础支撑,它代表着未来颠覆式技术变革和产业爆发式增长的源动力,不仅能颠覆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发展新动能。
“腿脚”──先导性、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产业,包括:汽车、船舶、轨道交通等。它们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承载着提升高端装备制造、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善国防军工装备和民生消费升级的重要使命,潜在产业规模可达百万亿元量级。
“免疫系统”──促进生产、生活、生命领域健康运行的朝阳产业,包括:信息安全、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等。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它围绕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对生命实施全程、全面、全要素保护。
坚持规划先行,抓好主导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对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遵循,也为广州产业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供了新遵循。
科学规划,聚力发展重点产业。开展“补脑强心,壮臂健体”产业行动计划,打造人体器官图谱式的产业“新方阵”:从脑部和神经系统来看,打造世界领先优势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步伐,重点发展软件和信创、工业互联网、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超高清视频和新型显示、数字创意(含电竞产业等)以及人工智能(含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大数据、互联网平台和电商、5G和卫星通信、车联网和自动驾驶。从主干和心脏、臂膀来看,做大做强三大支柱产业: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培育发展四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新材料、节能环保与新能源、高端装备。
优化存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是以信息化、智能化、服务化改造传统产业打造新优势,实施智能化改造,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力争在超高清视频、集成电路、5G、装备制造等关键领域,集中突破一批基础共性和核心关键技术,着力提升广州工业基础能力与产业链水平。二是推进“两业融合”,构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创新网络体系,着力支持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多元创新发展,运用工业互联网赋能纺织服装、美妆日化、皮革皮具、珠宝首饰、食品饮料五大特色工业;瞄准“微笑曲线”两端,重点发展个性化定制、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系统集成、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打造一流的全国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
扩大增量,围绕产业链布局新动能。一是瞄准世界500强、中央企业、国内民营100强和全球创新型领军企业开展靶向招商,建立重大企业引进清单,引进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的领军企业和“独角兽”企业。二是发挥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契机,推动广佛、广深产业深度合作,大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立足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进行产业链全球布局。三是以价值创新园区和村级工业园为依托,开展园区产业链招商,编制重点招商项目库,引进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和项目,推动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四是举全市之力打造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聚焦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等重点产业,将琶洲打造成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技术创新的策源地、集聚发展的示范区、开放合作重点区、制度改革的试验田。
凝聚合力,协同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统一思想,聚焦重点发展产业领域,集中政策和创新要素扶持发展。利用编制“十四五”规划契机,由市发展改革委、工信局牵头,会同相关产业主管部门,协助各区细化产业发展规划,着重明确各区优先发展的产业,制定产业发展负面清单,确保各区产业布局聚焦重点、优势产业,避免规划衔接无序和同质化竞争。二是树立“底线思维”,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和规模。“十四五”期间,全市制造业占GDP比重将力争保持25%左右,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不低于70%,定期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并开展纠偏工作。三是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打造线上监测平台。按照新发展理念,引导各区、行业和企业凝心聚力发展重点产业,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优化营商环境,激发老城市新活力。一是盘活城市产业发展空间载体。探索超大城市功能修补模式,在村级工业园补短板、强弱项实践中,打造集“产业、服务、配套”“生产、生活、生态”产业生态园区,建设十大价值创新园区,加强工业区块管理和产业导入;二是实施“数字新基建”行动计划,大力推进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新能源车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探索推进“智杆”“智路”“智车”“智品”“智桩”“智园” “智区” “智链”“智轨”建设,打造一批全国叫得响的“数字新基建”示范项目;三是释放政策红利,有序开放政府数据和应用场景,调动创新、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向先进制造业集聚;四是充分借助媒体、论坛、展会、峰会等载体,加大对广州的资源禀赋、产业特色、重点企业、产品、技术的宣传报道。
未来,广州应全面实施先进制造强市战略,紧密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广州制造“八大提质工程”,加快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协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以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促进发展数字经济和数字新基建,打造“两城两都一高地”(智车之城、软件名城、显示之都、定制之都、新材高地),积蓄高质量发展强劲势能,助力广州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