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地处南国之滨,与港澳地区相邻,建市以来一直秉承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发展的理念,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之路,先后获得“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十大宜居城市”等荣誉称号。珠海现有人口160多万,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37亩,不到全国平均数的1/4。“农业稳,天下稳”,经过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珠海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大大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全市目前有122个村,87个农村性质的社区,农业主要集中在珠海西部地区,东西部的差距、城乡之间的差距都迫切需要推进农村的发展。珠海要美,农村必须美,珠海要幸福,农民必须幸福。
一、改善生态环境是创建幸福村居的客观要求
“幸福村居”是广东省为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举措。2012年10月,广东省出台了《广东省幸福村居五年行动计划》,全面描绘了建设幸福村居的总体规划。2012年8月份,珠海率先在全省启动了创建幸福村居工作,拟通过实施特色产业发展、环境宜居提升、民生改善保障、特色文化带动、社会治理建设、固本强基等六个工程来统筹城乡发展,力争在3—5年内解决基层农村发展问题,把珠海的村居打造成“产业更特色、保障更有力、环境更宜居、文化更繁荣、社会更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此制定了《中共珠海市委、珠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幸福村居的决定》及相关配套文件,其中提出环境宜居有新改善,具体要求是: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态保护进一步加强,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建成一批凸显滨江田园特色、岭南风格和乡村特点的示范村居。农村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持续加强,农村垃圾处理率达到95%以上,污水能得到有效处理;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达95%,环境整治覆盖率达100%,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实施环境宜居提升工程,以“四整治一美化”(整治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污染、水体污染,美化村庄环境)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健全维护环境卫生、生态文明的相关制度和长效机制,建设一批村容整洁、环境宜人、设施配套、生活便利的宜居示范村居,努力实现“在环境宜居上能够与欧美先进国家媲美”的目标。
二、村居存在的环境问题
一是赖以生存的水资源遭受污染,直接导致农村环境质量恶化。部分村居成堆的垃圾堵塞河道、村道,蚊蝇孳生、细菌繁殖,导致疾病的传播,直接危害了村民的身心健康。例如斗门区鸡咀村的鸡咀涌已经严重污染,不但整体水质发黑还发出刺鼻的臭味,不少河段已经出现面积大小不一的水葫芦生长区。前河涌每年河鲜产值高达60万元,现在已经鱼虾绝迹,村民收入大打折扣,传统的农渔、水产、养殖等产业几近停滞。耕管村的流经村内的几条河流和村内小河渠里虽没有漂浮物,村里也安排了资金和专人对河涌进行定期清理,但由于没有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加上渔业养殖、生活用水污染,村所辖水域水质也已大不如从前,不少河段出现了面积大小不一的成片水葫芦,河涌治理亟待加强。
二是农村发展密切相关的土地资源遭到污染。如今废水、废气、废物、粉尘等污染日趋严重,有相当部分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和粉尘的污染,影响了土地的整体质量,再加上一些小工厂、小作坊排放的污水及生活污水,禽畜养殖场排放的粪便以及田中的剩余农药、化肥的渗入,各种有毒物质汇合在一起,个别村庄两岸的土地已经全部变成黑色。土壤中微生物死亡,土壤盐碱化毒化,无法耕种,有些甚至含有多种有害成分。
三是村内环境受到垃圾废弃物污染。在工业化、城镇化等现代文明加速发展的影响下,更多非天然的石化产品,如塑料制品散落在田间地头、塘边,塑料垃圾是很难降解的,且利用率极低。更多非常住人口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生活垃圾形成量和自洁循环周期大大超出原有自洁体系的承载能力,加之相应的环保设施严重滞后,不仅污染环境还严重威胁周围居民的健康和安全,同时还造成地下水二次污染。目前,个别村的癌症发病率高于全国平均值。
四是村居环境污染处理设施落后。由于一些地方市政设施落后,治污能力十分低下,相当部分污水没有处理便直接排入河流。污染物难以稀释,水质经常出现超标现象,导致水体恶臭发黑,丧失正常水功能。有些村虽然已建设有垃圾房,但垃圾收集设施及公共卫生设施还比较匮乏,不少生产、生活垃圾,没有办法处理,相应的环保措施有待进一步加强。
此外,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生态环境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住宅建设杂乱无序,道路狭窄且坑洼不平,房前房后垃圾成堆,人畜混居,蚊蝇滋生等等。这种脏乱差的状况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三、采取综合措施,改善生态环境
(一)完善生态法律法规
生态文明与法治建设二者关系密切,法治建设是生态文明的内容和保障,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运用法律的手段加以调控,法治建设是生态文明发展的必由之地。“有法可依”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前提,加强法治建设为生态文明提供保障,立法须先行。珠海要“率先探索”,充分发挥地方和特区立法权优势,加大立法力度,填补立法真空,做到“立我所需,为我所用”,着力解决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真正做到为优化生态环境,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渔业、生态海洋提供保障。
(二)统筹推进
坚持特色发展、发挥独特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人文优势,建设更具有水乡风格、特区特点、田园风貌的特色幸福村居。特别要抓好村居的特色规划建设,打造示范点,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市、区、镇、村四级要明确责任分工,大力推进各项工作,市一级要发挥主导作用,着重从整体层面把握和指导。区、镇两级作为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的最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统筹推进作用,村委会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自力更生,主动工作,杜绝“等、靠、要”的思想。创建环境宜居的幸福村居要发挥村居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金的最大作用。如村与村之间的道路衔接、污水处理设施设置等,应统筹建设,避免推诿扯皮。对已有污染的村镇要成立治污领导小组,明确相关单位的分工,规定完成时限、责任人,定期召开碰头会,会商工作难点,争取早见成效。
(三)加强环境综合治理
从改厕、治理垃圾、污水入手,以“四整治一美化”为重点。建立健全维护环境卫生、生态文明相关制度和长效机制,大力开展环境卫生整治。镇村环卫工作可实行市场化运作,如金湾区三灶镇将农村绝大部分环卫工作交给公司承担,镇里两家环卫服务公司每天承担村里生活垃圾60多吨的收集和清运由镇集中投入资金整治农村环境,三灶镇在每个村都建设了垃圾房,购买了垃圾车、垃圾桶,聘请清洁人员和运输人员,其工资由镇里统一配备并发放。这些做法可以加以推广。
(四)强化村民思想教育,提高村民素质
要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和落后的生活习惯,走向科学、文明、健康的现代生活,加大宣传,形成关注卫生的良好氛围。利用宣传栏、村头、桥头、公共场所张贴宣传标语、口号、宣传画,利用广播播放卫生的内容和知识,让村民知道幸福村居的目的就是打造更加富裕、更加美丽、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珠海特区村居。
(五)发展绿色产业
发展绿色产业要紧紧围绕“农业竞争力增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做文章,依靠科技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农业发展道路。打造出规模大、规格高、产品精,形成产业链的全国示范绿色产业研究、开发、生产基地。例如,以涵盖莲洲、白蕉、斗门三镇的斗门生态农业园、台湾农民创业园及农科中心为主体,推广有机稻米、无公害蔬菜、名优水果及高端花卉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种植。特别是要把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与现代休闲旅游业结合起来,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如莲江村将现代农业与生态旅游有机结合,以“农耕度假、养生生活”为核心理念,以融生产、生活、休闲、观光功能于一体、具有岭南特色水乡风貌的生态幸福村居为定位,打造“十里莲江”生态旅游项目,在生态旅游发展走出了坚实的一步。
(六)打造滨海农渔生态区
要使珠海各具特色的园林镇村充分融入海洋元素,联动开发海陆资源,以现代养殖业及生态农业打造“泛蓝”产业,构建外向型、都市型、生态型的现代渔业、农业格局。建设水产品加工园区,发挥各镇独特的水产品品牌优势,扩大养殖及销售市场推广。着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建设珠港澳绿色农产品加工物流区。发展体验式农业旅游,打造集休闲观光、农渔体验、文化娱乐、生态环保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农业园区。珠海自然条件优越,水、陆资源丰富,发展休闲农业经济得天独厚,渔场总面积约1.52万平方公里,林地面积3.35万公顷,生态公益林4.61万公顷,拥有淇澳岛、水松林等良好的生态湿地资源,海洋风景优美,岭南水乡风景秀丽,原生态、纯自然的优美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休闲农业发展潜力巨大。当前要改变传统农业意识,形成了科学农业、市场农业的新型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特色农业,积极实施“一村一品牌”工程。把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有机嫁接,把精致农业、高效农业、特色农业与旅游有机结合,以吸收城市人来旅游、休闲、品尝特色美食,体验水乡文化。例如耕管村可以充分利用油菜花和紫云英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油菜花榨油,紫云英入药),打造旅游观光和婚纱摄影名片。甚至还可以考虑让信印等知名摄影企业赞助冠名村道,进一步拓展道路等有关项目建设的资金来源,进而实现农业增收、农村美丽、农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