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活化 再生 利用——汕头旧城改造思路

2012-10-08 13:13:53 来源:汕头日报

  加快旧城改造,实现城乡面貌大变化,是建设幸福汕头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小公园为中心的汕头老城区,是老一代市民们共同的记忆,也是汕头百载商埠的印记。作为最早的灯光夜市,老城区曾经是举足轻重的商业中心,在潮汕地区乃至全国都名声显赫。而今,随着城区东移和人口变迁,夜市日渐式微,曾经的商业中心已繁华殆尽。复活老城区是一条漫长而复杂的道路,既需要政府的全面规划改造,也需要民间的自发参与,运用活化、再生和利用历史性建筑的手法,分三步走,循序渐进,一步不漏地实现旧城改造。

  活化:复活的前驱力

  除了老一代会偶尔提及之外,新市民或很少会知道:汕头曾是万商云集之区,通洋总汇之地,自开埠起便呈现出合理的城市规划;老城区堪属万国之城,各式建筑风格争奇斗艳,八十年代电影《红牡丹》中的香港街巷便是在此取景;汕头还是南昌起义军革命委员会预定的临时首都,起义指挥部联合在民权路大埔会馆办公,蒋介石以汕头为其施展抱负的大后方,运筹帷幄,为东征屡立奇功……这些老故事,讲述着一个生动而令人骄傲的汕头,如今却被渐渐遗忘。而伴随着老建筑被拆毁的机械声,记忆失去了寄托,遗忘变得更加势不可挡。更多的遗忘导致了对老城区价值更少的思考,对老城区破败现状更多的不关心,终致老城区进入意识与现实的“双重死亡”。即使最后老城区在政府努力下完成了改造,也是犹如无源之水上一座空城,显得毫无意义。

  复活老城区,首先要复活意识形态的老城区。我们首先从文化和制度上对她进行保护。

  一、在政府门户网站上设立推进旧城改造的页面,通过现代网络途径展示老城区的风貌和价值,宣传历史建筑重修等知识及其意义。如武汉建设网就是一个值得借鉴的例子,它设立了文化专栏,从百年故事到历史建筑追踪,从传统文化名人介绍到旅游热点介绍,采用文图影三种媒介进行官方宣传。这些宣传在国内搜索网页上处于前列,所以不仅仅是市民,外来旅游者都会优先选择该网站对武汉市进行了解。

  二、通过讲座、刊物、广播电视等方式加以推广。如《今日视线》的“民生档案”栏目就曾经做过“大学生走进小公园”专题报道。我认为在今日视线这种高收视率的节目里,可以将这个主题加以延展作为系列专题;另外,汕大图书馆、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汕头开埠纪念馆等等汇聚了大量藏书藏品的文化中心,如果能够定期举行宣传活动,也能够召纳新一代以学生为主体的市民参与到旧城保护改造的阵营中来。例如今年六月,市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等部门联合举办的“保护历史建筑,留住汕头文脉”有奖征文活动,一方面鼓励全社会强化保护汕头历史建筑的意识,另一方面征集与濒临消失历史建筑相关的照片、物品、故事等,就是一种抢救历史建筑的及时措施。

  三、通过出台历史文化风貌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在改造之前对旧城先进行静态保护。如上海、武汉等城市就都出台过相关条例。其中武汉市详细提出了旧城风貌区和历史建筑确定方法,以及严格、具体的改造措施。相对而言,我市仅仅是出台了《汕头市小公园历史建筑风貌保护区规划》而已,尽快编制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已是当务之急。

  再生:连接过去与未来

  走好活化这一步之后,进而选择符合市情的再生模式。因为旧城改造必然与旧城保护产生矛盾,所以把好改造的度,大到整体景观定位,小到每一处建筑的修缮和使用,都要进行精细设计。

  一、坚持“延续历史”原则。旧城区有三个关键词,一是“商业中心”:改造后的小公园如果脱离了商业气息,就很难再现当年的繁华风貌。所以,这片城区应持续地作为商业街使用,尤其是我们潮汕引以为豪的餐饮业。设想一下:有朝一日,我们来到重建后的安平路,在复原后的中央酒楼上品着工夫茶,从图案精美的彩色落地窗和西式小阳台向外眺望,饱览那雕花骑楼、游人如鲫的繁华街景,这份享受远远要超出参观历史遗迹多少倍?二是“近代革命前沿”:蒋介石、周恩来、彭湃、郭沫若,这些伟人都足以让汕头这一历史的英雄舞台名声大震。我们对旧城区的改造应该充分展现其历史文化内涵,从复原当年景象开始,一步步追溯支撑三千繁荣背后的气节精神。只有这样,旧城才能真正成为海内外潮汕人精神上的朝圣地。三是“文化兼容”,老城区不能为求统一景观,而局限于一种改造模式。老城区建筑种类之繁多是世间少有的,其中所有的分类、特色、工艺,我们都应该在改造中完成理性的认知。

  二、坚持“分类改造”理念。近十几年,老城区建筑群遭受不同程度的老化与强拆,出现良莠不齐的留存现状。对此,一位高级工程师曾经提出分类改造的方法:对于结构完整的建筑,只进行加固、修复;对于具有一定保护价值的、内部遭到破坏但结构比较完整的建筑,进行内部骨架置换,保留历史风貌;对于遭致严重损坏不可修复的建筑,可以考虑推倒重建,但是在此之前必须完整地掌握它们的建筑形态,力求“原汁原味”地恢复该建筑昔日的风采。我认为这是非常可取的。

  三、坚持“群众满意”标准。旧城的美要让民众来衡量。改造方案出台之后,应向市民公示,由他们(尤其是老一代市民)加以评判,凡合理性意见建议应立即加以分析采纳。

  利用:是为了更好的保存

  旧城改造之后的商业开发和一般地产不同,它存在的意义远超经济效益而集中于社会效益,所以它的每一街区、每一道路,在发展定位、街道业态、市场准入上都应有自身的标准。开发之前,策划须先行。就汕头现状而言,在老城区选择以景观中心与高中档综合商业为主,饮食文化、时尚休闲为辅的项目,是符合大众取向的,可以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为老城区提供活水之源,避免它再度因城市重心迁移而衰落。利用,是为了更好更进一步的留存,应通过严格的管理对旧城风貌的完整性进行保护,避免商业活动对建筑物的损坏。

  总结:最后的关键词

  纵观各地形形色色的旧城改造项目,但凡取得成就者都有着一个共通点:重现了当年的人文气息。小公园是整个汕头的发源地,而汕头最终也会回归那里,那里是历史积淀最厚实、人文气息最浓郁的地方,是我们心灵的归宿。旧城改造,我们首要找回的,不是与以往多么相像的街道,不是多么具有外国风情的小楼,而是曾经遭到我们遗忘的人文气息。只有找回这些,我们才会觉得自己是有故事的人,才会有改造的底气。旧城改造的关键词很多,但我觉得,人文气息,才是最后的关键词。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