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社会来说,是一场非常之战、艰难之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疫情防控阻击战,没有局外人。这场抗疫的经历为青年历练人生、观察社会、考验心智提供了无字之书,也为高校提供了一本鲜活的教材。“立德树人”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如何在疫情之下,给我国青年学生上好一堂生动的国情课、爱国课、责任课、感恩课,推动课堂思政的进一步提升,是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的一份考卷。
疫情之下应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防控工作取得的成效再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部署,多次主持召开最高决策层会议,确定疫情防控的总要求和总目标;国务院成立联防联控机制;中央指导组赴疫情中心督战指挥;从果断暂时关闭武汉对外通道、到各地统一行动、构建覆盖城乡基层的疫情防控网络;从武汉迅速建成一批集中收治医院,到各地和军方调派330多支医疗队、4万多名医护人员紧急支援;从组织医用物资生产企业迅速复工复产,到优先保障疫区各类物资供应,中国社会上下在抗击疫情面前,展现出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中国规模和中国效率。实践证明,中央对疫情的判断是准确的,各项工作部署是及时的,这些措施在资本主义国家是闻所未闻的。中国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决定了在危机或紧急情况下,人民的福祉优先于任何选项,再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这些也是我们“四个自信”的重要源泉。
疫情之下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这次疫情,当西方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利用此次疫情丑化抹黑中国,称新冠病毒为“中国病毒”的时候,在这样的危难时刻,我们越能感知我们国家民族的力量,越是能感受“中国”两个字带来的力量与美好。要保持足够的清醒与理性,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疫情之下要在培养青年的“责任之心”“勇当先锋”“主动担当”上下功夫。李兰娟院士忙碌在武汉抗疫一线,钟南山这位84岁的老人临危受命,奔走于疫情防控一线。医护人员作为这次战疫的中坚力量,一心抗疫、舍弃家人团聚的事例比比皆是。“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为你负重前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提出:“咬紧牙关,继续毫不放松抓紧抓细各项防控工作。”我们的青年就是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责任之心。要培养“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的真正的共产党员。在这场灾疫面前,我们要教育学生勇于担当,知行合一。
疫情之下要善于掌握思想武器,引导青年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努力学习和奋斗。战胜疫病,是人类与病毒的较量,也是一场科研与时间的赛跑。从科研救治到研判疫情,从药物研发到疫苗开发,从“揭榜挂帅”到科研信息的开放共享,从一线临床技术创新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都体现了科技支持的重要性。这次疫情防控中,科学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教学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我们需要组织青年学习全国科技界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的精神,塑造学生的品格、品行、品位,让他们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多作贡献。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刻苦钻研,勤奋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努力学习。
疫情之下要创新教育载体,引领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同频共振、同向同行。这次疫情不可避免地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的冲击,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要引导学生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本着“应对变化,塑造未来”的建设理念,通过将“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乡村振兴”政策进入课堂发挥专业优势,实现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不要被问题和困难吓倒,让大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具体的策略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例如,医学专业的同学可以研究病情的周期与流行病的控制与防御;经济专业的同学从理论层面证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的无限潜能;管理专业的同学可以指导他们在看到传统企业、行业受到很大冲击的同时,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的巨大潜力,让学生在这次疫情大考中明白把握经济发展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契机。不同学科的大学生学到了平时上课学不到的东西,我们可以将疫情与人文精神、科学精神、道德教育等等融合起来,引领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疫情之下扩大国际和地区合作,开拓更多交流渠道、创建更多合作平台,引导来华留学生做好中国故事的见证者与传播者。在全民抗疫中,活跃着这样一批来华留学生的身影,他们有的身处中国,有的已回到母国,但以多种方式踊跃参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有的积极筹措抗疫防疫物资,有的积极募集捐款,为中国抗疫洪流汇入正能量,为抗疫工作增添了新亮色。留学生群体既是中国故事的承载者,也是中国故事的传播者。应该指出的是,来华留学生积极参与我国这次抗疫之中,是一个值得铭记,应当大加赞扬、大书特书的好现象。这体现了我国高校充分发挥文化使者的角色和意识,积极开展国际化文化教育实践的成功经验,有效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积极宣传了中国声音。在逆全球化苗头显现,封闭与开放、单边与多边、独占与共赢出现较量的变革时期,对我国来说,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知华、友华、爱华”力量有助于我国展示友好共赢的中国形象,广积人脉,提高我国政治地位与弘扬中华文化。这些鲜活的事例,也充分证明了多年来我国留学生教育的理念正确、思路明确、举措有力、成效凸显。
[本文为2019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党建研究项目《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机制探析》(2019JKDJ034)、《加强高校专职组织员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以广东省部分专业类高校为例》(2019JKDJ075)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