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决胜之年;今年的全国两会,正是奋进之时。
“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推动我国经济乘风破浪、行稳致远。”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铿锵有力。
风高浪急,考验的是勇气、决心;漫道雄关,需要我们攀登、跨越。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14亿中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迎难而上、锐意进取。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立定了从头越之志,正在用奋进不息之姿,不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一份实干为民的答卷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党的十九大结束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这一科学论断。
考验不期而遇,答卷提振人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9年,面对世界经济增长低迷,国际经贸摩擦加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重重难关,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109万,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战疫进行时,我们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通过全国动员、全民参与,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构筑起最严密的防控体系,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住疫情,并迅速企稳了中国的发展方向。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在过去一年多这段极不平凡的时间里,我们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书写下全民战疫的伟大篇章,交出了一份实干为民的答卷。
一年多来,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广东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双区驱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以广东实践印证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广东人民群众自觉配合疫情防控斗争大局,全省党员干部干在一线、务求实功,以必胜之心、责任之心、仁爱之心、谨慎之心,抓紧抓实抓细各项工作,不失时机推进复工复产。
当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了决战决胜之时,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要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决不能让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前功尽弃,要让这份为民的答卷,在每一位共产党人手中,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进程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苦干实干中,获得永不间断的续写。
中国之治彰显力量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奋进的时代呼唤制度的力量,跨越式发展需要制度的力量,中国人民盼望制度的力量。
制治之力,制胜之道。作为中国之治最重要的政治设计和政治安排之一,党领导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战疫时刻发挥巨大效能。在全国两会这一中国之治的重要实践场,代表委员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大局,履职尽责、建言资政,交出体现中国力量、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正推动制治之力进一步得以展现。
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这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1954年,伴随着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新中国第一部《民法典草案》开始起草。正是在同一时间段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初创到成熟,成为人民当家作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和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根本政治制度。
民法典的立法实践和两会这一中国之治的制度设计充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我国国家治理体系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反映好人民的意愿、保障好人民的权益、体现好人文关怀的过程。制度的力量,将为人民群众实现美好幸福生活提供有力的保障,更好地把人民的智慧与力量凝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历程说明,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依靠制度,才能更好走向未来。制治之力是一种规范的力量,越是深化改革,就越需要规范市场行为,越要治理有效,就越需要科学合理设定社会行为边界。制治之力是一种安定团结的力量,面对越发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形势,只有良法善治才能构建安定团结的局面,稳住预期、建立信心。抓住制度这个问题,就抓住了面向未来的根本。以制治之力谋全局之利,我们的奋斗就有了制度底气,中国的发展就有了跨越的勇气。
百舸争流当奋楫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天,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恰似漫道雄关,有待我们攀登和跨越。
百舸争流,是时代的背景;奋楫前行,是胜利的条件。
我们正面临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交往受限、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不利局面。身处其中,我们都真切地体会到何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走自己的路!这是面对变局必然的选择。我们坚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开放、合作、共赢胸怀谋划发展,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站在历史前进正确的方向,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稳住航向、奋斗不息,胜利必将属于我们。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当前,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就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而没有经济增速要求,不代表没有任务目标。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等等,就是今年必须完成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不设定经济增长目标,不代表工作没有方向。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我们必须始终咬定不放的奋进方向。
乘风破浪,行稳致远。疫情突如其来,但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又在某种程度上孕育了新的契机。我们要顺势而为,善于从根本上把握发展脉搏,让符合变化发展潮流的新技术、新业态顺利脱颖而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打造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在“稳”和“保”的基础上积极进取。
对广东来说,要紧紧围绕党中央关于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的部署,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坚定推进“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坚持以创新为引领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在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支持市场主体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等方面推出有针对性的管用举措,推动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在应对危机中掌握工作主动权,奋力塑造新优势、占据制高点。
潮起珠江,奋斗扬帆。今天,站在滚滚潮流的中心,奋进中国将以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用坚韧不拔的努力和毅力,翻越前进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14亿中国人民、9000多万党员干部只争朝夕的冲劲和干劲,必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齐心奋进的动力,留下从头越的历史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