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在高州玉雕界,有兄弟俩,20多年来,默默耕耘,坚持不懈,苦练雕工,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字辈,成长为高州玉雕行业响当当的人物。今年,在市民间文艺工作会议上,兄弟二人获得“民间文艺优秀人才”称号,市领导亲自为其颁奖。为此,笔者慕名前往采访。
在老城区黎江巷的小巷深处的一所老房子里,笔者见到了吴明才、吴明光兄弟俩,这里是兄弟俩的家,也是他俩的工作室。多年来,兄弟俩就是在这里,把一块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顽石,经过精心的雕琢,创作出一件又一件形象、生动、具有生命力的玉石作品。
与玉结缘,初露锋芒
哥哥吴明才入行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兄弟俩的舅父关文武是画坛奇才,也是当时高州府城工艺厂的创办人之一,在玉雕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小时候兄弟俩特别崇拜舅父,老是缠着舅父学画画、学雕刻。渐渐地,兄弟俩受到舅父的潜移默化,对美术、雕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吴明才读中学的时候就曾跟随舅父到木偶剧团、大戏院画布景,积累了一定的美术功底。中学毕业后,他就选择到了二轻玉雕厂当学徒。因为对玉石十分喜爱,吴明才在切料、雕刻时都格外用心,被老师傅们十分看好。在四年多时间里,他学会了南方玉和牛角雕刻,掌握了不同的雕刻方法和技巧,雕刻功底也越来越扎实。
1987年,二轻玉雕厂解散。为谋生计,在舅父关文武的提议下,吴明才用屋契抵压贷款与人合股,成立八达玉器厂,寓意四通八达,开始了艰难的创业生涯。这期间弟弟吴明光在舅父和哥哥的影响下,大量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美玉,他很快就被这些精美的玉雕的独特魅力所深深吸引,并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学毕业后吴明光遂加入玉雕厂做学徙。1992年初,由于合伙人意见分歧,吴明才、吴明光两兄弟另立门户,在家成立碧玉工艺厂。
工艺厂刚成立时,兄弟俩急于求成。当时,社会上兴起玉雕龙船。于是兄弟二人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用南玉做出了第一件产品——龙船。吴明才向笔者回忆说,有一次,舅父关文武来探望兄弟二人,兄弟俩拿出这件自认为得意之作让舅父鉴赏。舅父端详一番后说,雕刻玉器是要用心对待每一件作品,用自己的创意加上精细的雕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不是随大流。说到气愤时,舅父狠狠地把龙船摔倒地上。
自此,兄弟二人刻苦钻研,不断摸索,不断向老前辈请教。从选料到设计、雕琢、抛光等过程,都用心去做。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年兄弟俩第一次参加第二届广东民间工艺精品展,作品《龙车》获得了铜奖,兄弟二人玉雕技艺初露锋芒。
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吴家兄弟在创作玉雕工艺品中,坚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每做一件产品都做到以“信心、用心、小心、爱心、耐心” 去对待,每完成一件作品,都让自己很有成就感。
2013年,兄弟俩创作的岫玉观音瓶参加广东玉雕“艺星奖”获得银奖。说起这个岫玉观音瓶,吴明才向笔者娓娓道来。这个观音瓶是个花瓶造型,上身窄,下身大,中间掏空,瓶身带有浅浮雕,外加两个瓶环装饰,整个观音瓶是由一块岫玉雕刻而成。2008年初,兄弟俩就开始创作。吴明才说,做出花瓶的外型不难,难就难在要从宽仅2公分的瓶口上用1公分粗的车轴把瓶内掏空,如果一不小心车轴就会把瓶口碰烂,这样整个作品就作废了。此外,在雕刻瓶身的浅浮雕花纹过程中,必须凝神屏气,自始自终都均匀用力,几乎达到了人玉合一的境界。为创作这个观音瓶,兄弟俩前前后后共花了大半年时间。弟弟吴明光说,就算用一年时间去做也是值得的。
坚持不懈,追求卓越
在二十多年的玉雕生涯中,兄弟二人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也曾经试过放弃。在2003年非典时期,全球经济下滑,玉器市场交易暗淡,前景迷茫,收入骤减。为了维持生计,兄弟二人曾辞退工人,转行做起了饮食生意。
一些朋友纷纷劝说他俩,这么好的手艺就这样荒废了,实在太可惜,希望他们能够克服晢时的困难,坚持玉雕事业。大家的鼓励给兄弟俩精神上很大的支持,使他俩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兄弟二人也相互鼓励,重新拿起雕刻刀,干起了心爱的事业。
2006年,兄弟俩参加广东民间工艺精品展,作品《龙车》获得铜奖。参展期间,兄弟二人大开眼界,视野变得开阔,思想也产生转变。他俩认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喜欢佩带玉器饰物,在这方面发展大有市场。因此,兄弟二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制作和田玉、岫玉等精品饰物。
和田玉硬度比南方玉高,刻工和抛光等技术要求都不同,且每块玉质不同,抛光方法又不同。要在这方面发展,兄弟二人必须要重新学习,但在玉器界,抛光技术一般是不轻易传授的。兄弟俩只能凭着经验,不断摸索,不断尝试,幸得到老前辈的指点,创作出的作品逐渐受到大家的认可。
2008年,兄弟俩的作品《青玉龙瓶》荣获第三届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铜奖。2011年,作品《满堂福禄》、《观音瓶》再次获得银奖。2012年,作品《蝉鸣翠竹》荣获“粤文杯”首届广东民间工艺博览会铜奖,作品《青玉龙饕餮瓶》获得银奖。2013年,作品《望子成龙》在广东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大展中获金奖;作品《喜鹊登梅》荣获“粤文杯”首届广东民间工艺博览会铜奖;作品《岫玉观音瓶》参加广东玉雕“艺星奖”获得银奖。同年,作品选编入《中国当代民间工艺名家名作选粹》,业绩被收录于《中国民间文艺家大辞典》。
艺海无涯,学无止境
随着技艺的不断精深,兄弟俩也开始了对作品深层艺术价值的更高追求,决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细腻的情怀,为雕刻艺术赋予崭新的、更加贴近于生活与时代色彩的内涵。去年,兄弟俩成立了吴氏玉雕艺术工作室,专注做玉雕精品。
曾经有一个玉雕爱好者,相交几万元学费跟随兄弟二人学习雕刻。兄弟俩却婉言谢绝了。弟弟吴明光说,人琢玉,玉琢人,玉雕需要工艺人有耐心,还要能静心。现在静得下心的人越来越少了,特别是如果有功利心就根本做不出好的作品。
虽然这些年兄弟俩的作品一直深受业内人士和收藏界的好评,但他们时刻保持一种谦虚谨慎、不断进取的心态。他俩除了经常查阅学习相关工艺美术资料书刊,还常与外地玉雕同行们交流探讨,取长补短,博采众长,以形成自己造型独特、工艺精湛、文化内涵丰富的艺术精品。
谈到玉雕工艺师,吴明光说,他觉得大师只是个头衔而已,大家认可的是雕工,而不在于一张证书,自己现在还在继续学习,只要在雕刻的时候把自己当大师来认真对待手里的每一件作品,赋予它们生命,你的价值和玉石的价值都在这里体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