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音班又称华堂班、锣鼓亭,是高州市一种以演奏吹、打类民族乐器为主的民间乐社组织。因古代乐器分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大类而得名,又因最初演奏多在居家室内举行,故又称华堂班。起源于何年代,已无法查考。据了解,高州市已有悠久的历史,且为民间所喜闻乐见。每逢春节元宵、迎神赛会、进宅贺寿、婚嫁喜庆等场合,八音班便参与活动,使气氛为之活跃。据老艺人介绍,早期的八音班是以管弦乐器为主的,而锣鼓亭则是以打击乐器为主的,后经逐年发展演变,这两支队伍便合二为一,故民间又称八音班为八音锣鼓班。
在活动上,八音班多为民间业余演出,以演奏吹、打乐器为主,后来还加入了清唱。乐队包括打击乐和管弦乐,每队演员一般由六至十二人组成,不甚讲究外观衣饰,或化妆,或不化妆,或穿戏衣,或着便服,因队伍而定。演出时,由两人抬着一架用彩绸、花串、球穗、图案装饰一新的锣鼓亭,按打击乐、管弦乐顺序,一边行进,一边演奏,气氛欢快热烈。其演奏乐曲因场合不同而异。如是新春佳节或进宅贺寿,乐曲以《六国封相》、《八仙贺寿》、《天姬送子》、《得胜令》、《闹新春》等为主,节奏高昂、热烈;如遇庙会,除了演奏上述乐曲外,还采用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庙堂音乐《斋调》,旋律古朴、低沉;至于丧事,则采用近乎《斋调》一类的器乐曲,以锣、鼓、钹等打击乐为主,并以唢呐伴奏,格调凄清、沉郁,令人伤感。
高州解放后,由于各种旧的风俗习惯活动被革除,因而八音活动也随之销声匿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和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濒于消亡的八音活动,获得了恢复和发展的机会。高州先后恢复和建立了八音班38班,拥有新老艺人350多人,演出十分活跃。特别是近年来在传统演奏的基础上,经民间艺人不断改革和创新,增加了器乐门类和广东音乐、粤剧名曲及一些时兴新歌,熔吹、打、弹、唱于一炉,使八音从形式到内容更为丰富多彩,别开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