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春牛舞,又称舞春牛、唱春牛或送春牛,是流行于高州与广西接壤的石板、南塘、荷花以及潭头、大井、东岸等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十九世纪中期由广西传入高州。据老艺人介绍,这种艺术形式诞生于十九世纪初期,以祝贺新春、颂牛劝农祈福为主要内容,艺术表演形式简单、随意,唱腔仅有“牛娘调”一种。唱词多为三、七、十字偶句,按本地方言声韵分上下句。演出时配以打击乐、弦、管乐器伴奏,并赋予舞蹈、曲调和艺术造型,形成了这一独具风格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
高州舞春牛活动多在每年元宵节期间举行。民间没有固定演出团体,表演者大多为当地的老农或青壮年农民,活动一般在庙地进行,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表演时由两人扮演角色,其中一人舞牛头扮“春牛”,一人舞赶牛鞭扮“放牛仔”,故民间有“二人一台戏”之说法。扮春牛者在头上戴上一个用篾片编成、外湖纸片彩绘的状如牛头的道具,谓之“春牛”;扮放牛仔的则手持赶牛用的竹鞭一条,谓之“送牛”。二人以“牛”为唱题,载歌载舞,相互唱和。唱词即兴便成,多为祝颂岁稔丰熟、人寿年安之类的话语,表演十分诙谐、随便。演出开始时,在一片欢快的锣鼓声中,放牛仔牵“牛”登场亮相,然后绕场走动。春牛随着放牛仔的唱颂,摇头摆尾,作欣喜之状。放牛仔一边抚摸春牛,一边赞颂牛的刻苦耐劳精神,同时表演牵牛、骑牛、犁田耙地等舞蹈动作,既有浓郁的劳动生活气息,又有较强的舞蹈性。尔后,便是别开生面的“送春牛”活动。这种“春牛”,多用面粉或米粉捏成,如茶杯大小,状如牛样。领牛者多为各户的男丁户主。表演者一边唱念“黄牛角、水牛角,牛多好做作”,“大牛发小牛,耕田有帮手”之类的祝语,一边把一双双“春牛”分送到各户户主手里,户主接过“春牛”,虔诚地拿回家去,置于神台之上,并点上清香供奉,年年如是。春牛舞寄托了农民群众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美好愿望。
上世纪五十年代,这种送春牛活动,经高州文艺工作者发掘、整理、改造、提高,被搬上文艺舞台,逐渐成为高州民间演出活动中的一项内容。扮演角色以“夫妻”“兄妹”“公孙”居多,内容亦以唱“牛”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