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采茶戏流行于高州与广西接壤的石板、荷花及南塘、大井、东岸等地区,是受广西采茶戏的影响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传统艺术表演形式。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高州种茶历史悠久,是岭南有名的茶产区。过去,茶农上山采茶,都有唱采茶歌的习惯,这山唱起那山和。后来,这种采茶歌与民间舞蹈相结合,便形成了载歌载舞的采茶戏。最初只有一男二女三个角色,故又称“三脚戏”,后来发展成为舞台戏曲。表演时,男女分别扮演丑角和旦角,俗称“茶公”和“茶娘”,以钱鞭、花扇、茶篮、彩巾为道具,载歌载舞,相互唱和,其艺术表演形式分演、唱、舞、逗等几个方面,风格诙谐活泼,富于地方色彩和田园风味。演出内容以“茶”为核心,由借茶米、点茶、采茶、炒茶、卖茶和送茶花等部分组成。其情节通常是从每年一月种茶至十二月采茶的全过程为表演内容,载歌载舞,具有浓郁的劳动气息和较强的舞蹈性。演员的服装是普通茶农的腰裙、裤子和褂子,扮相朴素、大方。舞蹈动作模拟茶农上山、涉水、过桥、点茶、采茶的过程和劳动动作,配以抒情、优美、轻快、活泼的采茶调,构成了它纯朴、风趣、欢快的艺术风格。在演出过程中,除了对歌、逗趣、考问外,演员亦可即兴穿插一些恭贺升官发财、早生贵子之类的贺词祝语,以令观众开心。其唱词多为七言四句的“四句头”高州民歌体结构,即每首歌词有四句,每句七字,第一、二、四句尾字押韵。语言质朴、通俗、形象,唱来上口,听来悦耳。主要曲调有《参拜调》、《点茶调》、《采茶调》、《卖茶调》等,初期,只用打击乐伴奏,后加入了一些弦管乐器,使其更加完善、优美,成为高州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
解放后,高州文艺工作者在发掘、整理、提高、推广传统采茶戏上做了许多工作。上世纪五十年代,县文化馆多次举行全县采茶戏学习班,使这一民间艺术品种得以在群众中推广、流传。县民间艺术团成立以后,采茶戏被该团搬上舞台,在乡间巡回演出,很受群众青睐。代表剧(节)目有《十二月采茶》、《哥妹采茶上山岗》、《春满茶山》等,以表现茶农劳动、生活和爱情为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