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和2012年11月,是高州木偶艺人梁东兴值得纪念的日子。他被命名为广东省国家非遗项目高州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民间文化技艺大师。对于这种荣誉,可谓水到渠成,实至名归。
高州木偶戏俗称鬼仔戏,因琢木为偶而得名。这个古老的剧种,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其精湛古朴的韵味,是其它艺术品种不可代替的。2006年高州木偶戏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中华文化的经典、国粹,引人注目。在众多的高州木偶戏班中,要数梁东兴单人木偶班独树一帜。
梁东兴是高州市金山街道米塘村的普通农民。在他一生的大半时间里,主要是做两件事:种田和演戏。他出身贫寒,一家三代都靠演木偶戏为生。他自幼就受到家庭影响,对民间木偶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6岁初中毕业那年,就接过父亲的衣钵,拜师学艺,不出几年,就脱颖而出,成为高州民间木偶艺术队伍中的佼佼者,声誉昌盛。1981年,他首次代表高州县参加湛江地区民间木偶戏汇演,技压群芳,一举夺得多项大奖。从此,他乐此不疲,一路走来,艰难前行,在木偶艺术的天地里演绎自己的人生乐章,至今整整50个春秋。
50载风雨兼程,筚路蓝缕。梁东兴至今不会忘记,在上世纪60年代那个并不富裕的日子里,他带着让家人过得好一点的美好憧憬,开始了他时日漫长的演艺生涯。那时,初出茅庐的他,就是用一条祖传下来的石竹扁担,挑着戏箱走村串乡的。所到之处,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的戏为“扁担戏”,珍爱有加。他的精彩演出,总会迷倒四乡八邻的木偶戏迷们。至70年代,他好不容易买了一辆红棉牌自行车,取代了扁担。有了自行车,下乡演出就方便多了。到后来,嘉陵摩托车又取代了自行车,演出行当也比以前齐全多了。尽管演出辛苦,收入微薄,但他依然心无旁骛,耕田演戏,自得其乐。到如今,一晃50载,蓦然回首间,当年那个风华正茂的16岁乡村少年,已是鬓角添霜,额上留纹,年近7秩。每每忆及这些经历,梁东兴总是不胜唏嘘、心潮难平,黝黑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高州木偶戏没有固定的演出台本、唱词和曲谱,一切都是即兴的。特别是由梁东兴一人担纲演出一台戏的方式,在全国木偶艺术圈内还不多见。其唱、做、念、打集于一身,表演难度最大。为了保证演出效果,梁东兴十分注重木偶造型的设计制作、眼睛的雕刻、人物性格的展示,使之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一班鬼仔戏,30来个木偶,角色上有生、旦、净、末、丑之分,脸谱各异。表演时,除了要轮番操作木偶外,还要会吹、打、弹、唱,诸功俱会。梁东兴功底深厚,演出时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无论是开合扇子、穿衣、戴帽、斟酒、拿书、写字、舞剑、射箭、对打等,动作都十分自然准确、生动传神、恰到好处。如果碰上开打的重场戏,则使出浑身解数,两手一边操作木偶,一边擂鼓鸣金,同时运用多种声调演唱,舞台上顿时鼓角齐鸣、兵器交击、杀声震天,让人目不睱接。木偶,这种毫无生命灵性的鬼仔头,在梁东兴巧妙的操作下,竟变得那么出神入化,那么富有艺术魅力,这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啊,难怪他到哪里演出,哪里就引起轰动。
梁东兴演出的剧目,以取材于历史小说、传奇、公案、神话等内容居多,但占指导地位的是杨家、荻家、薛家演义,大多体现扬善贬恶、扶正压邪的主题。他演出的每一出戏,都集审美、娱乐、认识、教育于一体,思想深刻、技术精湛、群众喜爱。他的戏中人物,不管演什么时代的故事,穿什么时代的服装,都能以人物的力量、感情的力量、性格的力量、正义的力量打动人心,宏扬正气。特别对每一出历史戏的演绎,他从不满足于自己靠一般的敷衍史实来取悦观众,而是更多的依靠自己的真知灼见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深刻诠释,给观众以全新的认知和审美满足;或者以其独特的视角,选取一段史实来点染发挥,构成新的戏剧意境,来引发观众对历史的思考。因此,他多年来都认真雕琢剧目的每一个细节,反复打磨,精益求精,千方百计表演好每个角色,力求每一个动作、每一个亮相、每一段唱词,都代表着角色在此情此境中的处境,将木偶技艺发挥到了极致。
木偶戏是听觉艺术,其主要表达手段就是唱词,所以梁东兴在唱词上下的功夫最大。他的唱词多为“七字四句头”的高州山歌体,即兴编词,平仄押韵,是典型的乡音乡调,大俗大雅,易听易懂易记。行腔质朴清爽,节奏自由,兴之所至,尽情抒发,或高亢入云,或婉转低回,或含悲带泪,别具韵味。悠扬悦耳的唱腔,与天地共鸣,让观众浸润在唱词与剧情的氛围里。他演《白蛇传》“断桥相会”这段苦情戏,就有一段许仙与白蛇的精彩对唱:“可恨法海害天理,逼我夫妻两分离”;“只望夫妻谐白发,谁知劳燕各单飞”……他那似哭似唱的声调,如泣如诉,充满着苦涩的离情别绪,蕴含着悲苦的味道,令人伤怀。这些饱含老艺人心血的唱词,或歌英雄,或颂爱情,一字一句都充满着深厚的情感,令人回味。声情并茂的唱腔,将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唱得鲜活起来,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被打动。
梁东兴醉心于高州木偶艺术的神奇与古朴,修养极深,技艺精湛,功夫了得。他的表演,可谓“武戏出彩,文戏情浓”,达到了难能可贵的娴熟和较高的艺术境界,具有可视的形象性、可赏的动作性、可品的通俗性。他的武打戏是那么惊心动魄和充满魅力,一招一式,一笑一怒,或唱或念,或翻或打,均形神兼备,有声有色,将人物鲜明的性格、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别有韵味。在文戏表演中,则以人物的情感及心理刻画为突破口,追求情到深处自然浓的艺术境界,塑造了一个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如梁东兴在表演《薛平贵与王宝钏》一剧中“鸿雁传书”这一段时,可谓温婉细腻,韵味十足。王宝钏是个苦守寒窑18年的忠贞女子,久盼丈夫不归。梁东兴通过一系列连贯流畅的动作语言,准确地表现了她对男主人公薛平贵的一往情深和万般思念的内心世界。戏中,他用细腻的动作,表现王宝钏独自一人在武家坡挖野菜,场面气氛凄苦、清冷。此时,王宝钏忽听有马蹄声响过,她喜不自禁,以为是薛郎回来了,快步趋前,当得知并非薛郎时,又以强烈的动作表现出无限失望的情绪,加上那悲戚戚的唱词,将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刻骨铭心。他的演出能给人们的生活增加更多的乐趣,当你高兴的时候,他的演出会给你助兴,心融意畅。当你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你去看他的演出,什么忧愁苦闷,便会烟消云散,心境渐佳。
梁东兴凭着多年的磨砺与积累,打造了一大批颇具影响力的精品剧目,成为名闻遐迩的民间技艺大师,为复兴中华文化艺术事业独树一帜,引人注目。1997年11月,德国国家木偶艺术协会主席劳尔戈等一行3人,不远万里专程到来高州观看梁东兴的木偶戏表演。他演出的《岳云退金兵》一剧,就令外国客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翘指盛赞不已。1999年5月,劳尔戈再度莅临高州,邀请梁东兴到德国慕尼黑等10个城市巡演,历时一个多月。独具中国文化魅力的《三国》、《水浒》、《红楼梦》、《西游记》以及《梁祝》等一出出折子戏通过梁东兴的神奇表演,让众多的德国朋友流连忘返,兴趣盎然。2011年9月,中山大学中文系师生,将梁东兴请到校园,为他们演出《薛丁山征西》和《薛平贵征东》传统木偶戏,两剧整整40场,场场精彩。学校还录制了光盘,供教学、研讨。高州木偶戏的原生特色、原生状态、原生风貌给中大师生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享受。梁东兴通过小小的演出平台的搭建,用实际行动肩负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精神传承的崇高使命。
50载演艺生涯,50载春华秋实,梁东兴赢得了赞誉和喝彩。他应邀参与的一连串重大演出活动和获得的荣誉,都佐证着他的成就与辉煌。信手拈来,就有广东省首届民间欢乐节、广东省国际旅游文化节、广东省特色剧种展演、广东省非遗项目展演、广东省岭南特色剧目展演、广东省民间艺术博览会展演、上海世博会广东活动周展演、德国慕尼黑10市巡演等多项,并被命名为广东省国家非遗项目高州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民间文化技艺大师。
数百年木偶艺术的传承与发扬,需要无数木偶艺人前赴后继地坚守与担当,也离不开优质的人文环境的凭借与依托。尽管目前木偶戏的生存面临许多困难,但充满责任和热情的梁东兴大师,依然苦苦执着于这一事业,永不言弃。他表示,今后要更加勤奋努力,为广大观众奉献更多更精彩的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