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茂名库 > 高州市库 > 新闻报道

高州以文化大繁荣全力提升群众幸福感

以文化人 以文惠民

2016-01-06 10:51:50 来源:高州新闻504期2016.1.6二版

文化是民族生命力、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城市的精神和灵魂,是区域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把文化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

近年来,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茂名市的部署和要求,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重要地位,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的理念,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文化服务和艺术精品。目前,我市文化建设的源泉竞相涌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共文化供给水平不断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群众生活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嘹亮的号角正在高凉大地吹响。

一座城市,有历史才有底蕴,有文化才有内涵,有精神才有力量。高州,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素以农业发达、教育兴盛、人文底蕴深厚而声名远播。在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我市更加注重传承历史文化、凝练城市精神,塑造特色风貌,始终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的理念,增进民生幸福,全力推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群众幸福感

走进高凉大地,文化广场,歌声激荡、舞步飞,文艺演出有声有色;图书馆内的阅览室、练功房、书画室等地,处处是求知若渴的身影;乡村农家书屋,浓浓书香飘溢农家……高凉大地上,大街小巷、乡村院落,处处浓浓的书香扑面而来。

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免费开放。我市公共文化设施遍布城乡,受益人口覆盖率达96%。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各镇街文化站均实行免费开放,已建成镇街文化站25个,村(居)委会文化室486个。其中291个文化室按照省“五个有”的标准,配备了电脑、乐器等设施一批。市文化馆免费开放曲艺活动室、歌舞厅、非遗展览室等6个功能室,定期免费开设书法、摄影、美术班,义务为机关单位、学校、社区和镇街提供艺术指导;基层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阅览室、图书室、老年少儿活动室和电子阅览室等;村级文化室免费开放农家书屋、娱乐室和电子阅览室等,进行政策法规、科普知识的宣传,提高群众法律意识和种养技术。

大力建设村级文化广场。全市共发动群众捐资近2100万元建设村级文化中心,建设了一批高标准舞台、广场、篮球场等文体设施,如南塘镇彭村、石鼓镇大王岭村、石仔岭街道镇大岭村、宝光街道下汉村文化中心等,基本实现了“一村一广场”。有了广场,为广大群众开展文体活动提供广阔舞台。群众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娱乐百姓身心,传播正能量。如南塘镇彭村每年利用文化广场开展 “8.25”升大学庆典活动内容,进行“篮球友谊”、“拔河表演赛”、“我的升大之路演讲”、“升大庆典晚宴”、“升大庆典文艺晚会”等。开展“敬老孝亲”活动,传播孝文化。如分界镇在五里岭文化广场开展“敬老孝亲”活动,每月把村70岁以上老人集中一起谈心、谈幸福、拉家常、共进晚餐,增强他们幸福感和自豪感。早上或夜幕降临,篮球、排球、羽毛球、广场舞、老年人太极拳、卡拉OK,此起彼伏地点缀于各村文化广场,这些都变成了幸福高州,美丽新农村的一串串音符。“一村一广场”的做法得到茂名市充分肯定并推广。

全面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全市共建成农家书屋486家,实现了农家书屋全市行政村全覆盖,提前完成了“十二五”时期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任务。十分重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工作,每家农家书屋配送图书1600多册(1200多类),音像制品10种,期刊3种,书架3个和牌匾等配套设施。农家书屋建成后,解决了我市农村群众读书难问题。

同时,努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及有线数字电视整转工程。目前,全市已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100%,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100%;有线电视用户24.6万多户,有线电视入户率75.2%。有线电视建设已实现省、市、县、镇四级光纤联网。低保户免费开通有线电视。全面实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和建设多厅数字影院。按照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的要求,每年共放映公益电影5256场,100%完成放映任务。按国家政策扶持数字影院建设,已建设多厅数字影院2家,提前超额完成了上级要求的建设任务。

注重非遗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长期以来创造积累的宝贵财富,它不仅是留住城市传统记忆的重要载体,更是城市文脉得以延续并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和力量源泉。

注重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近几年的挖掘、收集、整理,共搜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400多条,已整理出高州木偶戏、山歌、高州木刻画、八音锣鼓、年例、缅茄雕刻等37个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很高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进行系统化数字化保存。其中,高州木偶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木刻画、缅茄雕刻、八音锣鼓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山歌、冼太庙铜鼓音乐、土牛舞、杨筠松堪舆文化列入茂名市非遗保护名录。

注重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真正得到传承弘扬,就必须有一批代表性的传承人,以及围绕传承人服务的空间和载体。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2人,民间文艺家50多人。通过完善传承人扶持机制、创新传承载体,保护和培育了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对已经认定的代表性传承人,通过记录整理技艺资料,提供传习场所,资助开展传习活动,组织宣传与交流,征集并保管代表作品,建立档案等方式,积极支持传承人开展相关活动,进行宣传报道等系列活动,营造全社会尊重、服务传承人的良好氛围。

注重群众生产生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民间、来源于生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富有活力,除机制设计之外,还需要通过一系列宣传推广活动,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市民日常生活持久互动。近年来,我市注重运用文化遗产日、传统节日、文化节庆活动等方式向市民充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激发了市民对非遗的文化需求,进一步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弘扬“好心高凉”精神,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

在加快文化高州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底蕴,增强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更加积极主动地去保护好文化遗产。

“好心高凉”精神成为城市灵魂。冼夫人文化是我市特色文化之首,冼夫人文化其精髓在“好心”,语出《隋书·烈女传》冼夫人“我事三代主、惟用一好心”。高州人对冼夫人十分敬仰,近年来,我市成功注册“好心高凉”商标,并不断深化“好心高凉”的内涵,总结出符合高州实际的“对党对国是忠心、为民服务用全心、做人做事凭良心、止于至善进取心”的“好心高凉”精神,让“好心高凉”不仅是商标,更是高州的文化、精神和名片,成为高州的文化引领。

大力宣传“好心高凉”精神,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我市加大对高州冼太庙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了冼夫人史迹大型红山岩浮雕、文化长廊,展示冼夫人史迹。建成全国民族进步教育基地,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丰富了冼夫人文化的内涵。在纪念冼夫人诞辰1500周年活动,开展了全球冼夫人文化征联活动,共征到对联1047对。加大对“好心高凉”文化品牌的宣传,利用报刊、电视、网络、户外LED等宣传平台,把“好心高凉”品牌宣传出去,不断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将高州冼太庙与潘州公园打包建设冼太文化旅游区,并争创4A景区。同时,开辟了高州冼太庙—电白郡·旧城遗址—高州圣母湖—平云山冼夫人军事遗址的旅游路线,吸引省内外游客到高州旅游。

践行“好心高凉”精神,管好文化市场。规范管理新闻播出单位、网吧及娱乐场所,为广大市民提供健康精神食粮。文化执法队经常对网吧及娱乐场所巡查,防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上网,教育群众远离“六合彩”赌博。同时,管好农村春班演出市场,防止低俗、庸俗、靡俗文化的出现及传播。

夯实基础,推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

我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文化遗址250多处,宝光塔、冼太庙等闻名遐迩;民俗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木偶戏、山歌、版画、八音锣鼓、冼夫人庙堂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版画、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有戏曲、龙舟、舞狮等民间艺术。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对于进一步弘扬高州历史文化,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整合旅游资源,优化旅游环境,扩大招商引资,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扎实推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工作。市高度重视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制订并印发了《高州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分工,为申报工作提供指引。出台了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计划,明确了申报的时间表及节点,为扎实推进申报工作提供考量。2014年,聘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编制《高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于2015年7月完成了编制,现正向省政府报批。同时,制定了新安街、后街(含横巷)、仙桂街、永镇街、北直街、马路巷、常平街、升平街等8条历史文化街巷的整治方案,拟按“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整治,再现其历史风貌,努力为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抓好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保护工作。中山路街区和南华街区是我市历史最悠久、文化内涵最丰富的街道。两个街区已有一千多年历史,都具有骑楼建筑特色。两个街区文化气息浓郁,商旅繁荣,不仅保存着许多文物古迹,一批代表地方特色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发展,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2012年,我市成功申报中山街区、南华路街区为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同时,现正积极开展申报工作,力争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添砖加瓦。

文化是高州的根与魂,我市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全面加强文化建设,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努力实现文化惠民,全面提升群众幸福感,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州篇章提供强大的文化力量支撑。


广东历史文化街区中山路.jpg高州木偶戏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jpg舞龙.jpg六百名学生齐挥毫秀书法.jpg

作者:陈林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