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到镇江镇官冲村委会乐山村的高鼎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农业基地走访后,发现其创新立体种养模式成效显著:塘边养猪、养鸡鸭;猪粪直排入塘,鱼塘养鱼,水面种水稻,水体少污染甚至无污染,整个环境闻不到臭味。这种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的模式,被称为农业技术的“二次革命”。据介绍,市环保部门10月份对其鱼塘水质抽样监测显示,氨氮含量下降,鱼塘水质有改善。
不喷农药的可再生水稻
即将进入乐山村的村边,公司负责人张奇信指着路边的一片面积大约3亩的水稻说:“这种水稻名字叫‘原生态再生长春稻’,于今年清明节插秧,上半年已收割一次,现在看到的是二次再生稻。这种水稻抗病抗倒伏能力强,不用喷农药,施公司自制的酵素菌微生物有机肥,一次插秧可多次再生,水田种植亩产约600至650市斤,产量虽然不是很高,但米质好、口感好。”
这里的水上水稻不用施肥,那些粗长发达的根系可以吸收猪、鱼、鸭等禽畜排泄物,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同时这些水稻的根须、叶子以及禽畜排泄物又可为池塘的鱼类提供食物。水上水稻产量约800至1000斤,可多次再生。
鱼塘水面种水稻,底下养鱼
进入村里,到达张奇信家门口的田垌,他指着门前的一片正在抽穗的水稻说:“这片约35亩的‘原生态再生长春稻’是下半年插的秧,生长期比一般的杂交水稻长。”
经过几块普通稻田,笔者很快进入了一片新天地:一张半月形的鱼塘呈现眼前,沿塘坝直走是一间猪舍,猪舍门前一群鸡、鸭在悠闲地“散步”。再看鱼塘,眼前最近处漂浮着一片呈长方带的水稻,由9个塑料水管制成的方框围着,呈“一”字排开;沿着塘边往前走,4条长方带水稻漂浮在鱼塘水面上,甚是壮观,左边这一长方带水稻已经长满稻谷,其余的还处在抽穗期。
为什么会这样?见笔者满脸疑惑,张奇信解释:“已经长稻谷的是早造插的秧,是第二次再生稻了。”笔者靠近仔细一看,早造收割的痕迹清晰可见。“其余是晚造时移植到鱼塘水面的,跟刚才在水田见到的一样,还处于抽穗期。”
为什么水稻能种在鱼塘水面上,风吹雨打能屹立不倒?它需要施肥吗?产量又如何?
据张奇信介绍,这种水上种植的水稻品种是“原生态再生长春稻”,只不过换了种植方式:水上种植。这种种植方式融入了“一种水上漂浮种植生态修复技术”,以“一种水上漂浮种植装置(2米x1米)”为载体,最多可覆盖水面面积50%,这里有50个这样的装置,每个装置底部安装有木板,板与板之间留有空隙,板上铺一层薄薄的泥土,禾苗的根系非常发达粗长,透过木板缝隙,牢牢“扎根”水面,抗台风能力强,一般的风吹雨打更不在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