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相交的线条,形成简洁的格子。方方正正,棱角分明。清新明快而端雅大方,点线交错中不乏规规矩矩。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竟有了小女人那样的情愫,毫无理由地爱上了格子,沉醉在格子中无法自拔。
慢忆细品,我与格子的情路竟然充满马拉松式的浪漫情调。
孩提时,大人们教我们常念的童谣有一句“读书冇认字,考试望格子。”那格子的意思或指眼巴巴地看着试卷上的要填汉字的“格子”,或指抬着头眼睁睁地看着瓦房上的“格子”(其实是农村瓦房上用于承载瓦片的檐木板)。就这样,我和她相识了。
上学了,那时候的写字本有小方格簿、中方格簿、田字簿。因为识字的需要,我与大大小小的格子接触密切起来。我也是在那时候首遇“出格”的烦恼。由于在学前班时写得太多田字簿,习惯了写粗大型的字。以至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写中方格和小方格,常常觉得那格子不够用,很容易把字写出格。反复用橡皮擦,把格纸擦烂了才勉强把字写进去。为此,我没少挨老师的训斥。然而,班上有几位同学的字却写得特别好,不仅没写出格,看上去还很漂亮。他们的作业经常贴在光荣榜上,供同学们观赏学习。为了让自己的作业也能上光荣榜,我想过很多办法。例如把铅笔削得更尖更细,偷同学的作业本描摹等等。可我的字还是写得不怎么样。一个自作聪明的念头闪过,找人代写。恰好,作业写得很好的小成很喜欢我养的小鸟鹩哥。我就用一只鹩哥换两次写字作业。结果,就在交作业上去的第二天早晨,我被老师叫到办公室,他拿出我的作业本,叫我在那次作业后面再写一行字。我拿着笔迟迟不敢下笔,老师看穿了我的诡计。问我是怎么回事。我只能把事情的经过原本陈述。老师严肃地批评说:“你这孩子,不仅字写出格,事也干出格了。”当时我还不大明白“事也干出格了”的意思。在老师的教育下,我再没找同学代写过作业,那件事一直刻在我的脑海里。随着年龄与学习的增长,我知道汉字还有“一字多义,一语双关”。我才明白那格子除了写字本上看得见的横线交叉外,还有许多生活上看不见的“格子”。它虽然无形于眼前,可无处不在,规范着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谁不遵守,那就是“出格”。最简单的就如十字路口的红绿灯,红灯停绿灯行事必须遵守的规则,否则,动辄就是生命的代价。现在回想起我的那次出格是多么可怕,幸好有良师,才使我不至于更“出格”。
四年级,我转到了镇小学。我的字没写好,倒对作文情有独钟。一捧到《作文选》、《故事大王》、《江门文艺》、《佛山文艺》、《民间故事》什么的,就爱不释手,废寝忘食地读。还有,珠江经济广播电台郑达主讲的“粤语小说连播”也是我们力争不容错过的节目。每天傍晚,我们就坐在校园的花圃边沿,沉浸于武侠小说的刀光剑影,爱恨情仇中。我崇拜那些武功高强,劫富济贫的大侠。在不可偶遇绝世武功的年代,我编织着一个侠义作家梦。梦想着一笔走江湖,深入现实腹地,记录社会百态,书写人生点滴。为民请命,揭露黑暗,追求真善美。我把这一想法写成作文《我的梦想》交给老师批改。老师跟我面评时说:“你的梦想很好,有特点也有意义。现在有些记者和社会评论家就像你的梦想,不过要成为一个出色的记者或社会评论家,还要从小打好作文基础,从写好一个人、一件事开始。”老师的话给了我鼓励和启发。我更加努力地读书看报,还学会了做读书笔记,尝试着寻找一篇文章的优缺点,好词佳句。在《小学生作文报》、《法制画报》上看着“XX学校XX同学”的作文时,我是多么渴望那上面印着的是自己的学校和名字。在一次与老师的谈话中,我不经意讲出了自己的想法,老师鼓励说:“你也可以投稿呀,如果发表了,还有稿费呢。”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向《法制画报》寄出了“处女作”《我的同桌》。一个多月后,我惊喜地收到报社特制信封的信。当我看完“用稿通知”后,我迫不及待地铺开样报,快速寻找自己的作文。当看到《我的同桌》下面印着自己的名字时,我从没有过的觉得那印刷体真漂亮,心里的甜味无法言喻。那天晚自修,老师在班上表扬了我,组织全班同学学习我的作文和作文后面编辑老师的点评。在众多的表扬声里,我飘了好长一段时间。不久,我收到了邮电局寄来的25元稿费。对于我来说,那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我用稿费买了两本作文选和几本格子的信笺。从此,我踏上了格子征途,不断地抄呀写呀,寄呀等呀……
后来,进了师范学校,参加学校文学社。我才知道有“爬格子”一说,我才知道我已然是浩荡“爬格子”军里的一员。因为有一大群志趣相投的人,有更多的互相鼓励,友好竞争。写稿、投稿、等待……渴望、失望、喜悦……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毕业后,我在山区小学当起了教师。夜深人静,伏案挥笔。写教案、改作业。闲暇之余,把教学心得写成札记、论文;把与学生的趣事,为师感悟,凑成文字。偶有一些成品见之于本地报端或教育刊物。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进了机关,当起了人们美称为“笔杆子”“秀才”的文字工作者。一晃在格子上爬了近二十年,稿纸用了不少,邮票也花了不少,成绩也就那么一丁点。可其间孤灯鏖战,搜肠刮肚之苦;翘首过关,怅然若失之辣;幕后英雄,为别人做嫁衣之酸;收获果实,领略成功之甜。味味俱全,自有心知。
随着电脑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那支追随我多年的钢笔终于退居二线。“沙沙”的写字声被“噼噼啪啪”的键盘声所代替。电脑打字清楚明了,且免却增删移换带来的纷繁潦草之苦。鼠标轻点,尽在意中。与此同时,报纸杂志普遍开设了电子版,用上了电子邮箱,方便了作者投稿与编辑,节省了时间和邮费。
而今,搬弄文字是我的主业,冥冥中我成了一个为文字而生活的人。即使在家时,但凡有时间,我就想着爬爬格子,敲敲键子……
连我自己都觉得很好笑,我竟然如此迷恋格子。她不仅让我乐此不疲地“爬”,还渗透着我的生活。我的居室,清水木纹格子门窗,时尚格子沙发,格子壁纸;我喜欢穿格子衬衫,格子裤,格子布鞋。
或许,我渴望像格子一样,有一个平凡而堂正的格子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