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群众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发生巨大变化,消费结构明显改善,消费水平更不断提高。从过去的凭票购物,到后来的携带现金购买商品,再到刷卡购物,直至如今足不出户,一部手机消费送到家。在这“买买买”的消费背后折射出社会发展与居民日常生活消费的变化。
李先生说:“记得小时候,什么都得凭票购买。不管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是布料、肥皂,只要是你想买的商品,基本都得凭票,在那个年代,物品奇缺,求大于供,不像现在,满大街的商品随你挑选,只能采取凭证分配的办法。”
在计划经济年代,供销社是居民们购买商品的第一选择,甚至可以说是唯一选择,吃饭要粮票,买油要油票,穿衣要布票,票证比钱更有用,因为有钱没票是根本买不到东西的。每当逢年过节,各地供销社门前就会簇拥着一大批买东西的人,特别是春节前,人们抄着手、跺着脚,在寒冬里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而且天还没亮就起来排队,有一大部分排队的人好不容易轮到自己了,却发现剩下的肉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或者是菜已经不新鲜了,心中都很不是滋味。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能吃上一餐大鱼大肉的晚饭,就如同做梦一样。
“母亲每天傍晚的时候都会给父亲做一道清蒸水蛋,父亲还没回到家中,四兄弟姐妹就已经围在桌上,每人拿着筷子,轮流蘸着水蛋上面的水吃,谁都不敢碰鸡蛋一下,大家都知道那是每天父亲唯一的营养。当时能吃着水蛋上面的水也觉得很知足了。”梁阿姨感慨地说。
斗转星移,上世纪60年代以后,百货公司悄然而生,为居民的消费提供了更多的选择。80、90年代后,充裕的物质生活让居民告别了为柴米油盐发愁的日子,那一批批曾在中国经济舞台上“叱咤风云”的纸片-粮票、布票、肉票、糖票、食盐票、肥皂票、煤油票和火柴票慢慢退出了舞台,成为历史上时代变迁的见证。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物质不断丰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居民收入不断增长。40年间,从百货大厦、万友商场、百乐城、佳惠、广客隆、金港湾、华润万家、康泰又一城等大型商业综合体拔地而起,“到谁家买”都由消费者说了算。人们的购物消费不仅从排队计划买转变成商家的造节促销买,借助于互联网的普及和科技的进步,更是实现了从单一的线下实体到线下、线上的二重奏,国内国外产品全都有。360度无死角的渠道覆盖,让人们习惯了全渠道购物,而随着物流不断提速,让“当天下单,次日送达”成为可能,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作为一名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陈阿姨表示,她每次购买大件商品都会先上天猫、京东、苏宁易购等网购平台搜索对比,再去市内的商场逛逛看看,进行综合比较后才会决定在哪家买,是选择国内品牌还是国外品牌。如果碰到“双十一”“双十二”这些网购促销日,她都会在购物车里选好需要购买的日常用品,在手机下单后,等待快递小哥送货上门,价格便宜实惠也不用担心一个人要怎样才能把大包小包的东西提上楼。
从供销社到大型购物中心,从现金消费到指尖消费,人们的消费方式变得越来越便捷和智能化,一部手机走天下的消费方式让人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改革开放40年来时代的巨大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