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茂名库 > 高州市库 > 新闻报道

百年古傀儡,时代新经典

——高州木偶戏

2013-01-04 17:32:58 来源:高州新闻第323期1版2013.1.4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鬼仔戏”是儿时久远而温馨的记忆。在二三十年前,在逢年过节或婚娶喜庆的日子,村民们都会不惜耗资请一台木偶戏庆祝,往往一个艺人一担箩筐一个布架子一个锣鼓几个木偶就成了一台木偶戏的全部“家当”。每当锣鼓一响,四面八方的人们就如潮水般蜂拥而来,里三层外三层地将小小的木偶戏台围个水泄不通。那木偶戏艺人仿佛有三头六臂般,这边敲打锣钹,那边手脚并用,通过提、拨、勾、挑、拉等动作,将各个栩栩如生的木偶舞弄得活灵活现,甚至还有了“喜怒哀乐”,让木偶真正“活”起来。同时,艺人的嘴里还根据生、旦、净、丑不同角色唱出、说出不同腔调。木偶艺人特有的唱腔和娴熟的表演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木偶剧团排练现场。.JPG木偶道具。.JPG

高州木偶戏,民间称“傀戏”“傀仔戏”。它是由明朝万历年间从福建传入的布袋戏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后经高州民间艺人不断改造、发展、加工,形成今天的木偶戏。因演员少、布台简单、戏金低、易运输、易解决演出场地等特点,广泛流传于高州的村村寨寨。民间还神酬神,元宵社日娱神,都演出“傀戏”。因此木偶戏素有“两竿青竹歌前贤,方丈舞台砺后人”的美誉。

目前,高州市拥有木偶班150多个,艺人500多人,他们一年四季活跃在城乡,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为丰富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高州市也因此而被省命名为广东省首批“民族民间艺术木偶之乡”。

艺术特色

据介绍,高州木偶戏在品种上属杖头木偶。其造型制作十分讲究,一般是选用质地细软的枝松木经精雕细刻而成,并采用变形和夸张的艺术手法,进行彩绘、装潢,使之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眼、口、舌、鼻均可活动,逼真、传神,酷似真人。头部和手部串以竹杆,由艺人操作可以表演穿衣、戴帽、舞剑、开弓射箭等各种动作。服装、发饰、头盔以及各种道具丰富多彩,因人而异。一班木偶戏,30来个木偶,角色上有生、旦、净、丑之分,脸谱各异。唱腔多为七字句和十字句的“木偶腔”,是高州山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白话说唱形式。由于一开始的时候,高州的木偶戏是唱昆腔的,对于平时操粤方言的人们来说不是很容易听懂和接受。后来艺人就逐步把昆腔改成用地方话唱的山歌,逐渐得形成了自己一种独特的高州木偶腔。

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木偶道具。.JPG

据介绍,高州木偶戏按人数多少可分为大中小班,十人以上的为大班,几人的为中班,一人的为小班,其中小班一人演一台戏,舞、唱、念、敲、打全都是“一脚踢”,样样皆能。小班又称单人木偶班。这种木偶班由一个人表演,表演难度最大。表演者除操作木偶外,还要吹、打、弹唱,表演各方面的场面都是一个人完成。一担衣箱,容纳他全套的表演道具;一张方桌就是他的舞台;一个艺人,承担全部角色。这种表演的舞台就比较小,大概有1米宽,叫方尺舞台,完全是按照艺人的习惯设计,可以表现他们的艺术特长。第二个叫中班木偶。所谓中班木偶就是4人到8人组成,分工就比较明确,舞台有8到10平方米。此外,在民间里还有一个大班,又称木偶大戏班。所谓大班就是在10个人以上的戏班,分工比较细,吹拉弹唱各施其职,有固定的角色分工。行当齐全,能胜任一些表演容量较大的剧目。但由于大班的艺人,道具较多,行动不及中小班灵活,因此,目前发展数量不多。

高州市木偶粤剧团就是从业余大班发展而成的。该团的前身为民间业余木偶班“乐尧天”1975年转为县办,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支初具规模、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的专业文艺团体。该团在木偶造型上力求逼真、生动、传神;表演上严肃认真,一丝不苟;音乐、唱腔明快流畅,富于人性,百听不厌,回味无穷。加上演员配合默契,唱做吻合,服装、布景、灯光新颖别致,观众置身剧场,犹如观看真人演出。1987年以来,高州市木偶粤剧团和梁东兴、朱兆庚的单人木偶班先后应邀参加了“广东省首届民间艺术欢乐节”等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受到主办单位和各界人士的好评。1992年9月,高州市木偶粤剧团赴京参加全国民间艺术调演,一举夺得剧目、导演、音乐、表演和演出5项优秀大奖,受到国内外专家的赞赏和好评。1997年春该团应邀赴香港、深圳等地演出,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强烈反响,深受港澳同胞和外国朋友的喜爱和欢迎。高州市永长春民间木偶艺术团还应邀到德国多个城市演出10多场次,深受德国朋友的欢迎,被当地的新闻媒介评价为“造型优美,表演技术好”。

改革开放后,我市成立高州木偶协会,高州木偶红进入了鼎盛时期,木偶戏班发展到两千多班,年演出一万多场,成为广东演出单位中演出剧种最多的文艺团体,盛极一时。日本、德国木偶戏剧家先后来到高州观摩、交流木偶戏艺术,香港海燕唱片公司专程到高州录制木偶剧团演出的《芙蓉仙子》、《猪八戒招亲》两剧的录音,在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发行,木偶戏艺人梁东兴还应德国有关部门邀请,远赴德国慕尼黑、不来梅等市演出。高州木偶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喜爱源于它独特的艺术价值。

此外,据有关资料介绍,制作木偶的工艺是要有相当的技术水平才能做。比如,我要雕一个愤怒的、有个性的木偶,这个不是一般人能够塑造出来的,肯定要经过多年的磨练才行。这不包括服装。木偶包括头部、身部是由竹子编制而成的,手是布的,手掌是木的,能够动的。眼珠是在身体里有一个机关,能够转动,一般做一个木偶如果是熟练工大概需要5天的时间。练习木偶戏首先要练人的工夫,人要学习舞台上的动作,才能够运用到木偶上。如果人没有基本功,操作木偶不会达到神似。所以能够培养一个木偶操作的演员需要三年的时间。

表演特色

高州木偶戏是采用杖头木偶而成,多分布在讲白话(粤语)的地方活动。单人木偶的戏台,布置十分简单,用一根扁担竖插在戏箱前面,角与顶端用铁杆和木条搭起一米见方,一米多高的框架并围上色布,中间挂起帷幕,两边挂起令幕(侧幕),前后隔开,分台前台后,然后将戏箱和戏台置于八仙桌上,后台侧除放满全套木偶外,还有锣、鼓、钹、木鱼及打击乐器。演出时,艺人坐在幕后戏箱上,一手操纵木偶,一手敲打击乐,一边动作一边伴唱,角色唱造吹打均由演出者一人全面操纵,如果遇上开打重场戏,如《水漫金山》、《三调芭蕉扇》等,艺人则要使出浑身解数,两手一面操纵木偶,一边击鼓鸣金,还模仿利用各人物不同声调去说唱,刹时,台上台下,鼓角齐鸣,杀声震天,尤其高难度动作人物的翻滚和跳跃,忽上忽下,错落有当,令观众们掌声不绝。一班木偶戏,有30多个木偶头像,分生、旦、净、丑、武、生、小生等角色,木偶杖头嘴眼耳鼻手均可活动,头部和手都装上竹棍,由艺人操作,表演拂水袖,开合扇子,踢球,书写,对打等动作,逼真生动扣人心弦,惟妙惟肖。

高州木偶戏的唱腔已形成“木偶腔”独成一派,采用高州山歌曲调演变而成,曲词采用七字句或十字句的韵文组合成句。木偶戏内容多取自历史演义、公案小说、民间传奇、神话故事,传统剧目不下数百种。所演人物忠奸、善恶分明,对群众有传播历史知识和传统道德教化作用。高州木偶像头雕刻精巧,表演技艺精湛,偶像可作眨眼、喷烟喷火、杀头等高难度动作;其剧本题材来源于长篇章回小说,或地方民间传说而编成,如《杨家将》、《说唐》、《梁天来告御状》、《冼夫人传奇》等,将这些小说或故事的情节编成一集集的连续剧,短则一个星期,长则三个月以上,其中《鸡罩山》连续演出半年之久。还有些艺人可随编随唱,这就是俗话说的“爆肚戏”。新中国成立后,艺人还按政治形势和一些近现代题材去编唱剧目。

“锣鼓咚咚响,鬼仔闪闪亮,台下人头涌,陶醉一大片。”每逢传统节日或农闲时节,正是高州木偶戏粉墨登场之时。民众扶老携幼潮水般涌向戏场,欣赏着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木偶戏,这已成为当地城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被誉为“百年古傀儡,时代新经典”的高州木偶戏,1997年,高州被命名为广东民族民间艺术(木偶)之乡,2003年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木偶)之乡,2005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州木偶戏从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美学、戏剧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高州市国家级非遗项目——单人木偶戏,在全省内可以算是独一无二的,是高州市特有的一个非物质文化品牌,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的演出更引起轰动,其传承人梁东兴在本月举行的首届广东民间工艺博览会上更被评为首届“广东省民间文化技艺大师”,为高州赢得无比的荣誉。  


作者:邓云霞 车闻达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