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大坡镇,就仿佛进入了一个巨大的绿色的怀抱之中。公路旁是清澈见底的溪流和青翠欲滴的农作物。花木掩映的农房和堤坝,时不时看见一些关于生态保护的标语。由近处的依依之绿展延,便看见一些中距离、远距离的山,或浅绿,或黛绿,鳞次栉比地包容着,上面的翠竹、油茶以及各种阔叶树任意地葱绿着……
大坡镇是高州市林地面积最大的镇,现有林地23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近20万亩。近年来,该镇按照“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林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在高州市林业生态建设考核中连续两年获得第一名,去年又被评为茂名市绿化模范镇。
政府主导,全民参与,4年植树造林10万亩
大坡镇以建设碳汇林、义务植树和创建“森林圩镇、森林机关、森林校园、森林村庄”等身边增绿活动为重点,引入社会力量,带动全民植树,鼓励群众在“村旁、路旁、宅旁、河旁”见缝插绿。
在大坡镇森林碳汇工程造林示范点、多条村庄及学校,笔者发现多数山林已经种上了油茶、红椎、荷木、香樟、火力楠、枫树等名贵树种,沿江路景观林带、村庄及校园也都绿树成荫。
正值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今年以来,大坡镇已在周敬、大榕、良垌植树点和贺口三包村镇级朗韶森林公园,开展了5次大型义务植树活动,至4月6日止,干部、群众共植树14.5万株。笔者在位于三包村的朗韶森林公园,看到日前种下的香樟、五味子、沉香等树苗,已是生机勃发、春意盎然。登上山顶,微风吹拂,翠绿映眼,到处浓阴簇拥、姹紫嫣红,正可谓“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大坡镇通过大型义务植树,以点带面推动了“圣母林”“功德林”“青年林”发展“园丁林”“科技林”等各种主题林建设。“4年来,全镇植树造林面积达到10万亩。”大坡镇委书记杨志图告诉笔者,今年该镇已超额完成义务植树任务,计划完成碳汇造林2740亩,封山育林185000亩,森林抚育45000亩,建设生态景观林带12公里,新增镇级森林公园1个、镇级自然保护小区2个、森林校园3个、县级乡村绿化美化示范点3个、100亩以上的村级义务植树示范基地2个。
新种树苗、古树名木全部挂牌管理,所有山林分区管护
在大坡一中校园,笔者看到罗汉松、竹柏、和顺、凤凰木、枫树等新种苗木前,均有一个精致的石基座或固定的不锈钢板,上面写着树名、属科、种植者和种植日期。“这样做,既是对种植者的一种肯定和赞誉,动员和号召更多的人向其学习,同时进一步激励种植者加强对所种苗木的跟踪管理,确保植树造林的尽责率、保存率和成活率达到95%以上。”据大坡镇镇长吕永安介绍,该镇全部的古树名木,如古榕树、古仙桃、古荔枝等,也都挂牌、编号,落实专人管理。
封山育林是大坡镇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点,该镇对全镇20万亩生态公益林、县道633线和大坡河、贺亨河、下垌河两旁第一层山脊实行长期封育,其他林地实行半封、轮封,并且登记造册、立牌保护。
“所有山林实行分区管护,落实管护人员、落实管护责任、落实管护措施。”大坡镇林业站站长张良说。大坡镇成立了一支拥有46人的护林队伍,配备了扑火风机、拖把等专业设备,队员全部统一着装,包括衣服、帽子和鞋等,镇每年均组织护林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护林水平。
大坡镇林业站还给各村配备了一名兼职管护员,要求管护员每月巡山必须在25天以上,并写好巡山日记,林业站长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
捞竹、油茶、松树……美丽风景变成绿色产业
保护高州水库的林业生态及水资源环境,库区七镇有着共同的义务和责任。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又发展经济,一直是库区七镇思考的课题。
如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大坡镇一方面实施企业加盖“绿色印章”的环境保护制度,严禁创办高污染或耗资源型的企业,坚守生态发展底线,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增加群众收入。
目前,大坡镇已在格苍、贺亨、大旺垌等10个行政村,种植连片竹林5万亩。
格苍村是远近闻名的“竹乡”,该村的河边、坡地、山岗,全都种上了青青翠竹,竹林带连绵10公里。当地的群众告诉笔者,大坡镇的竹以捞竹居多,年亩产量10吨以上,亩产值二三千块,5万亩竹林年收入超亿元。全镇现有胜旗、长兴等竹器加工厂10多家,竹产品远销海内外。
竹农说,竹子要生长,必须定期砍伐。砍了之后,又蓬勃涌现。再者,竹既可保持水土,又美化环境;既发挥生态效益,又有观赏价值,竹笋还可食用,同时给群众带来可观的收入。种竹,可谓一举多赢。为此,大坡镇因地制宜,计划逐步改造桉树林,改种捞竹,大力发展竹产业。
除了种竹,大坡镇还发展种植了油茶2.5万亩、松树8万亩、黄榄2.5万亩、蚕桑30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