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木坡,位于宝光街道西部,辖2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60人,其中贫困户112户,贫困人口416人。村集体经济基础差,没有经济来源收入,底子薄;村里没有特色农业种植,群众收入不高。
自去年7月以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广辉亲自挂点,由市委常委、办公室主任曾春组织市委办牵头市水务局、市文联、茂名高州供电局、农发行高州支行等对荷木坡村进行挂钩帮扶。一年多来,在市委书记赵广辉的指导下,挂钩帮扶单位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方式,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户制宜,找准该村经济发展的切入点,通过实施“输血”寄养和挖掘“造血”潜能并举,硬件和软件两手抓的帮扶方式,引导该村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着力提高贫困村、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而今,荷木坡村已逐步华丽转身,实现了五个进一步:村委班子能力进一步增强、村集体收入进一步增加、支撑产业进一步巩固、贫困群众发展信心进一步提升、村容村貌进一步美化。
村委帮扶
发展集体经济,实现村委脱贫。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推进农村基层党建的重要抓手。一个村集体只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才具备有为群众办实事,为群众找项目的基础。对此,挂钩帮扶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存量进行承包、租赁等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
一是购买商铺出租。荷木坡村离顿梭圩仅2公里远,附近有顿梭中学、顿梭一中和中心幼儿园,人流密集,租户来源充足。帮扶单位投入总价46万多元,购买位于顿梭圩街中心的一栋三层商铺,预计今年投入使用后,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3.42万元。同时,还要求村委会签订承诺书,不得转让或变卖村集体财产,不得将商铺出租于亲戚或个人,不得变卖土地等,要公之于众,避免因村委会换届等出现集体财产流失的情况,确保商铺产权永属于荷木坡村委会集体财产。
二是建设农产品收购站。荷木坡村地处S283线和顿梭至荷塘公路的交界处,附近有沙田、荷塘、镇江等3个大量产出荔枝、龙眼、香蕉的大镇名镇。帮扶单位投入约10万元在主干道路交界处建设面积200平方米的农产品收购站,通过外包、租赁方式长期收购荔枝、龙眼、香蕉,多渠道增加收入。按现每月租金收入来计算,年增加村集体收入0.6万元。目前,该项目已投入使用。
三是种植名贵树种。荷木坡村光照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适合种植较多的名贵树种。帮扶单位会合专家经多方调研,一致认为种植红肉蜜柚的“钱途”最大。红肉蜜柚现在高州地区,甚至茂名地区都较少种植,生长气候条件较为严格,每逢中秋佳节结果,收购价在4元每斤左右。该村集体有块山地,面积约40亩,坡度不大,已经开荒种植有南蕉等经济作物。目前,拟采用短期与长期收益相结合的形式来开发经营这块林地。短期,加强现有南樵施肥抚育管理,增加短期收益。中长期,在原有梯带上约每隔6-8米套种间种一株红肉蜜柚苗,每亩套种20-25株。该项目已进入规划设计阶段,拟于明春雨季种植,预计3年之后收成,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5万多元。
民生帮扶
分类分户扶贫,稳定增加收入。
针对每户贫困户在劳动能力、技能、知识、人口、田地等的不同因素,挂钩帮扶单位通过多次走访调查、研究,因人而异地制定完善帮扶措施,采取分类分户实施扶贫,务求贫困户家家有改善,人人齐脱贫。
一是种养扶贫。按自愿原则,成立果榴香专业合作社,对有生产能力的贫困户重点扶持种养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石榴种植和生猪养殖,邀请专家进行技术培训。去年,扶持贫困户种植石榴苗120多亩。目前已开花结果,进入丰收季节,预计今年可增加户收入3400多元。今年3月,帮扶单位统筹资金10多万元购买了良种猪苗180多头,发放给贫困户养殖,目前,猪已出栏,预计每户可增加收入3600元。
二是救助扶贫。对全村因老、弱、病、残及无劳动力致贫的22户贫困户实施救助政策。积极联系、帮助112户贫困户家庭成员参加新农合和新农保,现已参加率达100%。并适时开展中秋、春节慰问,送去党的温暖和关心。
三是危房改造。整合扶贫资源,集中各方力量,顺利推进泥砖房改造建设。整村有63户泥改户列入危房改造计划。其中,2013年计划改造44户,任务完成率达100%;2014年计划改造19户,目前已全部完成。
四是劳务扶贫。对贫困户中的适龄劳动力开展短期就业技能及非劳动技能培训,并组织到我市有用工需求的企业务工。同时,积极争取职业技能教育扶贫支持,输送初、高中毕业的青年入读技工院校,提高科技文化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并通过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五是观念扶贫。针对一些贫困户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问题,帮扶单位驻村工作人员不定期深入贫困户家中,大力开展观念扶贫,与他们屈膝聊天,讲政策,摆成果,谈“钱途”,充分调动贫困户自力更生、自主创业、勤劳致富的积极性,转变“等、靠、要”的落后思想观念,齐齐参与脱贫致富奔小康。
硬件帮扶
统筹各方力量,旧村变成新村。
为进一步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根据赵广辉提出的要借力扶贫开发,科学谋划,以高起点、高标准,全力打造茂名市美丽乡村示范村的扶贫发展新思路,挂钩帮扶单位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该村硬件建设的扶持,力求让该村村貌换新颜。
一是改善村委办公环境。投入40多万元完善了村委会党员活动室、办公室、会议室等项目,改善了村委会周边环境,更新了村委会办公设备桌、椅及音响设备一批,为党员、群众学习、培训、办事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二是建设生态休闲绿道。投入约57万元在村中规划建设了绿道2.6公里,并在两旁安装节能路灯,美化亮化了村庄环境,在方便村民出行的同时,也吸引了驴友来骑车观光,刺激村中的消费。
三是推进城乡清洁工程。投入10万多元在村中各垃圾收集点修建垃圾池30多个,并花购买垃圾桶、环保菜篮和环保袋等设备一批分发到各户,制定卫生流动红旗评比制度,每周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评比,落实奖惩措施,全力创建白色无污染示范村。
四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47万多元建设平山文化广场、邦田文化广场和留垌文化广场,丰富村民业余娱乐活动;另投入800多万元进行农田水利三面光、河涌整治和坑角水库的治理,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的条件;投入100多万元进行农户电网片区改造,村民用上放心电。
五是着力改善教育环境。投入教育创强资金20多万元完善邦田小学和荷木坡小学操场硬底化,更换和维修了教室门、窗、桌椅等设备一批,重新涂刷了教学楼内外墙,大大改善了两间小学的教学条件和环境。
党建帮扶
坚持抓好党建,夯实发展基础。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离不开一个坚强的村级班子和一个好的领路人。为此,挂钩帮扶单位坚持以扶贫带党建,以党建促扶贫,两手抓、两促进,把配齐配强村级班子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
一是选好换届班子。今年村两委换届选举期间,帮扶单位积极组织宣传有关扶贫政策,配合宝光街道党委、办事处,物色和推荐年富力强、致富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同志充实到村两委班子,引导村“两委”干部当好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脱贫的领头人。
二是加强培训管理。针对村干部的素质现状,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等培训资源,在村干部当中开展农村适用技术、技能的培训,增强村级组织和村干部适应市场、领导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能力,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是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村民自治制度,为村增设宣传栏、标语牌,协助村委加强党务、村务公开,及时了解村情民意,排查、调解矛盾纠纷,消除农村不稳定因素,营造安定和谐的环境。
四是强化资金监管。专款专用,确定集体项目,先由村申报,镇街审批,帮扶单位审核,扶贫办备案,层层监管,避免挪用、侵占扶贫资金。工程项目采取由工程方先垫付,理财小组联合帮扶单位验收通过后,再由财政统一结算的方式,以防豆腐渣工程套取扶贫资金。定期向群众公开重大项目的资金、进度,方便群众监督。
手记:
“在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双百”目标,也是新一届中央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
当前,由于长期历史积累,加上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的部分农村经济缺乏活力,造成了局部地区仍然面临着贫困范围广、程度深。因此,搞好扶贫开发,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齐奔小康,实现共同富裕,公平享受社会公共资源,平等享受劳动成果是实现“双百”目标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高州市委办以及相关单位自挂钩帮扶宝光街道荷木坡村以来,真抓实干,因地制宜,找准突破口,突出以增加贫困户、帮扶村集体经济收入,改善帮扶群众生活条件并实现稳定脱贫为工作重点,以“输血”破冰,改变贫困现状,提升贫困群众发展信心;以“造血”帮扶,培育优势产业,强化贫困群众后续发展为抓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阶段性成效,也值得其他挂钩帮扶单位的学习和借鉴。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确,这句话用在扶贫开发中是最合适不过。因为“输血”扶贫为的是打破贫穷的困局,改变落后环境,增强贫困群众奔康的信心和决心,而“造血”才是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为的是贫困群众的后续发展,也是我们扶贫开发工作的最终目的。各相关帮扶单位在帮扶过程中,除了加大帮扶资金的投入,更要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帮扶村的经济发展切入点,积极探索出了一条具有营养“造血”功能的帮扶路子,也就是在扶贫开发中做到“有心还要有计”。比如可以寻求社会力量的参与,积极发动引导合适的农业型企业进入农村,把政府的组织、政策、资源优势,企业的资本、管理、技术、市场优势,与农村的土地、劳动力优势以及特色资源优势结合起来,确保扶贫开发更快、更大、更好发展。
诚然,扶贫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十七届三中全会就提出的:“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对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重大意义,必须作为长期历史任务持之以恒抓紧抓好。”因此,扶贫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负有挂钩帮扶责任的单位更不能走过场,不能只到村里转一转、爬上山头看一看、找个农民谈一谈,成为个别领导作秀的手段。
只有党委政府以及挂钩帮扶单位做到高度重视,真抓实干,以实现群众共同富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地区贫困人口由“多”变“少”,扶贫产业由“弱”变“强”、基础条件由“差”变“优”、农民素质由“低”变“高“、扶贫力量由“寡”变“众”,扶贫工作才取得扎实的成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才能稳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