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同村位于潭头镇东北部,距集镇6公里。六同村委会下辖8个村民小组,户数307户,人口1479人。全村山林1800亩,耕地380亩。村里有小学1所。过去,由于交通、农业等基础设施差,该村经济发展缓慢,村集体几乎没有什么收入,村民生活水平整体不高,共有贫困户78户,贫困人口390人。因经济等各方面落后,外村人都戏称“六同村”为“六穷村”。
自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物资局实施帮扶以来,市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多次深入六同村调研,结合六同村的种养结构、自然条件和贫困户的具体情况,从改善基础设施、改造泥砖房、加强技术和项目帮扶等方面入手,制订有效措施,落实帮扶责任,并多渠道筹集资金573.301万元扎实帮扶,使扶贫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六同村集体年收入13万元,78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农田水利设施成了全镇最好的”
六同村的东面是东岸镇的崇山峻岭,其他三面均被信宜市镇隆镇的村落包围着,六同村民到村外办事,都要经过镇隆的地方。当地群众把地理位置较为独特的六同村称为潭头的“台湾岛”。
六同村虽然享有“台湾岛”的美誉,但经济一直上不去。究其原因,是农田水利和道路交通设施落后。六同村的大部分农田地处低洼,比周围的水渠低一米多。一隅雨天,田地里的水排不出去,农作物多半受浸。如果水涝严重,农户常常面临绝收的境地。行路难也曾是困绕六同村村民的一个大问题。以前从六同村到镇隆圩的路都是凹凸不平的泥路,只有半米宽。村民种了香蕉,收购香蕉的车却进不来,挑到圩卖,路途遥远,劳累辛苦不说,到了圩,香蕉外皮早已刮花,别人卖一块三毛,自己的五毛也卖不出。挑鱼出圩卖也一样困难,鱼未到圩,已死掉大半。村民建房子,火砖也是靠人工挑回来……水利、交通等问题制约着六同村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为了改善六同村的生产条件,帮扶单位请来大型挖掘机,清理了3070米水利主干渠的障碍物,包括淤泥、垃圾、杂草和竹木等,扩宽河道。同时将原路面仅1米多的机耕路加宽至6米。建设水泥硬化引水渠1340米,水陂2座,满足6个村小组900多人的生产用水。六同村村民从解放到现在都没有见过村里有过如此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受水利建设热潮的影响和帮扶单位有关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感染,不少村民纷纷投工投劳参与水利建设。潭头镇的领导说,“目前,六同村的农田水利设施成了全镇最好的了,真正起到了旱能灌溉、涝能排水的作用。”
交通方面,帮扶单位帮助六同村新建了塘岗村小组交通桥,扩大加固了鸡田坑村小组机耕桥,并在加宽了的长600多米的机耕路边建设了挡土墙,方便群众生产、收获的机械进场作业。此外,还建设了1.7公里水泥硬化村道,给大坑村小组修复并延长水泥硬化道路至400米,给村民的生产和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让村民能及时将农产品销售出去。
多措并举实现强村增收
在改善农田水利和道路交通设施的同时,帮扶单位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六同村增加集体收入和群众收入。
前年,帮扶单位投入帮扶资金29万元,落实帮扶项目“转让可砍伐快速林”180亩。去年,帮扶单位又在六同村补种了100多亩快速林,使快速林种植面积近300亩。六同村党支部书记何有兴告诉笔者,六同村去年共砍伐速生林近200亩,加上出租30多亩鱼塘所获得的收入,达到13万多元。帮扶单位还注重改善六同村委会办公条件,给六同村“两委”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开通了宽带互联网。
帮扶单位在六同村设立了农技培训中心,邀请镇农业站、兽医站的技术人员给村民传授种养知识,两年培训贫困人员共589人次,使贫困人员至少掌握一门种植或养殖技术。除了送技术,帮扶单位还通过送种苗、组织外出务工务农等途径增加村民收入。去年,六同村有劳动能力的78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贫困户何秀兴夫妇俩原靠打工供三个儿子读书,生活相当艰难,一家人居住两间泥砖房。帮扶单位了解情况后,帮助何秀兴建起了楼房,还扶持种植了10多亩白木香和30多亩荔枝、龙眼。去年,何秀兴靠种植业收入了14000多元。加上三个儿子都毕业并找到了工作,一家人过上了好日子。贫困户古泽红患有轻微脚疾,但人勤恳。夫妇俩生有二女一男,孩子都很小,最大的读小学。帮扶单位根据古泽红的情况,从村里一些外出人员那里租来10多亩土地让其耕种,还送给他300多只鸡苗和100多只鸭苗,使古泽红一家不但有充足的粮食,还有相当可观的收入。
为了防止出现返贫现象,帮扶单位针对各个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分别制定了帮扶的长效机制,落实了责任人,加强与贫困户的联系、沟通,帮助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思想。
村小学办学条件大大改善
扶贫须扶智,这是帮扶单位的共识!
如果说,通过完善农业、交通设施和送技术、送种苗等途径,可以在短期内使贫困户增收脱贫的话,那么改善村小学教育教学环境,则是一项着眼长远的智力扶贫之策。
帮扶单位提出,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必须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孩子学好文化知识,有了技能,就能找到工作,就会有好的未来。
六同小学建于1954年3月,迄今有近60年历史,年代久远,学校的门窗残旧破烂,课桌的桌面凹凸不平。
为了使六同村的孩子有更好的读书环境,帮扶单位积极与市教育局、潭头镇联系,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加大对六同小学的投入。目前,六同小学全部换上全新的课桌椅,学校还新建了水泥篮球场和羽毛球场各一个,增设了教师饭堂,改造了卫生间和教师宿舍楼。据了解,六同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没有因贫困而不能上高中、大学的青少年。
帮扶单位还十分关心村民的文体生活,帮扶建设了村文化广场和“农家书屋”。为改变六同村的村容村貌,强化村民清洁意识,帮扶单位在六同村各个村小组的主要出入口修建了7个垃圾池,并加大宣传力度,教育引导村民自觉遵守有关规定,定点投放垃圾,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帮扶单位在六同村一个远离人居、三面环山的地方,开辟了4亩多地作为垃圾焚烧场。村中设一名环卫工人,定期清理、转运垃圾到焚烧场。因垃圾焚烧场离快速林较近,为了减少污染和快速林的成本投入,六同村充分利用垃圾焚烧后的土灰,把土灰挑上山掩埋作为快速林的肥料。
正是:干群齐心奔富康,“六穷”人民真“六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