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茂名库 > 文艺作品

“穿”的咏叹调

2021-04-20 19:30:58 来源:茂名日报


  曾几何时,“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成为国人“穿”的咏叹调,传唱了一年又一年,乃至一代又一代,令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
  改革开放后,这令人百感交集的咏叹调已经没有人唱了,取而代之的是“吃的讲营养,穿的讲漂亮”与“物质生活高档次,穿衣戴帽高格调”。不过,回顾一下穿的变化,其实是很有意思的。

借衣服“趁街”

  在我的家乡,人们如果到化州城探亲访友或办事称为“趁街”。那时,人们普遍贫穷,加上出行受到诸多限制,搭车、住宿又要花钱,如果没有非去不可的事是极少有机会“趁街”的。当时,我有个叔父在化州城工作,每到放寒暑假,我和哥哥都会去“趁街”,住在叔父处。其时,我家是非农业人口家庭中的贫困户,年年缺衣少吃。我哥哥基本上是“捡”父亲的旧衣服穿,而我只好更加委屈了,都是穿哥哥淘汰的衣服,每件都是补丁的,甚至是一补再补的。但是,如果要去“趁街”的话,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为此,我妈妈只好硬着头皮借邻居同龄孩子的衣服,让我“武装”起来。待我“趁街”回来后,我妈妈赶快将衣服洗净浆好,恭恭敬敬地“物归原主”,当然要说一大堆好话,还要陪上笑脸,真是十分无奈。

尼龙袋缝制的衣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从日本进口尿素,是用尼龙袋包装的,这种袋是白色的,十分坚固耐用。因为穷之过,人们用尼龙袋缝制衣服,巧的是一个尼龙袋刚好可以缝制一件成人的衬衫或长裤。得知这个情况后,供销社将尼龙袋作价,每个一元钱。因为买一个尼龙袋缝制衬衫或长裤比买布便宜很多,因此,出现了“僧多粥少”的情况。除了极少数人外,大部分人要想方设法或“走后门”才能买到尼龙袋。当时,谁拥有一件用尼龙袋缝制的衣服,可以说是身份的标志,比现在拥有“金利来”“皮尔卡丹”等品牌服装还要“威”得多。我父亲虽然是供销社职工,但也经过漫长的等待,才买到两个尼龙袋,拿去染过后,缝制了两件长裤,父子俩各一件。当时,我已是高中生了,终于第一次穿上没有补丁的衣服,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兴奋了好几天!

用手帕缝制的短裤

  改革开放前,实行计划经济,干部职工和居民、社员穿着方面唱的是枯燥乏味的“11176”咏叹调,即成年人一人一年只配给1丈7尺6寸布票,一年四季的衣着用品,包括床单、被套、衣帽、毛巾,连婴儿尿布在内,全靠这有限的布票。有的家庭因为人多布票不够用,即使有钱也只能“望布兴叹”。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想方设法解决这个矛盾。例如,自己动手纺织黄麻布,供销社的职工用包装布缝制衣服等等。我家也时常出现布票短缺的情况。为了破解这个难题,我妈妈也动了不少脑筋。在我念小学五年级时,她购买了两条手帕(不用布票,每条0.32元),缝制了一件短裤给我。我穿这件裤(虽然染过,但依然可以看出是用手帕缝的)上学,被同学们窃窃私语,特别是被女同学讥笑。她们说,“圩地仔”穿用手帕缝的裤,太难看了。我听了以后,既无言以对,又无地自容!
  值得庆幸的是,如今,“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已成为历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今天,放眼长街、乡村,人们似纷飞的彩蝶,异彩纷呈,花枝招展,仪态万千!今天的国人与时俱进,努力穿出个性,穿出风度,穿出品位,穿出真我的风采!托改革开放的鸿福,我“穿”的咏叹调已由悲怆转为激越。出于怀旧,出于补偿心理,在穿着方面,我特别舍得投入,“梦特娇”、“绅浪”和“苹果”等品牌衣服都是我的至爱,几百元乃至几千元一套的名牌时装,我都毫不犹豫地“下单”,穿起来的确感觉良好,也应了一句服装的广告词:“信心的标志。”
  有道是: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透过“穿”的咏叹调的变化,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可见一斑!

  


作者:毛勇强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