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
唐代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从云南曲靖到广东茂名,到广东清远,再到河南……这是养蜂人王光武夫妇一年来的南北迁徙生活。他们与自家驯养的160多箱、大约480万的小蜜蜂,一路采蜜,一路迁徙,一路看尽人间沧海桑田、繁花似锦。
有人说,这是一份“甜蜜事业”,但只有王光武知道,个中辛劳,冷暖自知。像王光武一样的养蜂人,在中国有很多。他们就像是中国的“吉普赛”人,追着花儿跑,哪里有花哪里就有他们,每年在家只能待一两个月,一年要走上万公里路。
某一个清晨或傍晚,他们经常带着一箱箱蜜蜂和铁皮箱房子,辗转奔波在艰辛而充实的谋生路上。
追花夺蜜
追花夺蜜就是赶花期,哪有蜜源养蜂人就到哪里。也许有人说,咦,那很好呀,可以看到各个地方的花季多快乐呀!但对于养蜂人来说,这个快乐是别人的,属于他们的只有像蜜蜂一样辛勤劳动、等待蜜酿造出来的快乐。
今年来到茂名,王光武的养蜂地选在高州泗水龙华村委会一处平坦处,周边是茂密的荔枝林、龙眼林。一间不到10平方的铁皮屋,160多箱小蜜蜂,这就是王光武的全部家当。王光武今年五十多岁,黝黑的脸见证了岁月的沧桑。他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养蜂,祖辈都是养蜂高手。到了他这一代,他毫不犹豫地继承了这个职业。
据了解,目前我国的蜜蜂养殖形态主要有三种,一是专业的意蜂养殖队伍,队伍庞大,几乎占据养蜂行业的90%以上,像王光武便是养蜂大军中的一员;其次是零散的养殖队伍,数量不大,一般以中蜂养殖为主,养殖方式以定地饲养为主;最后是成规模的中蜂养殖场。
追花夺蜜说的就是意蜂养殖队伍,这是养蜂最先进、也是对养殖技术要求最高的饲养方式,蜂产品的产量也是最大的,当然,这种方式也是最辛苦的,风餐露宿、南北迁徙,这是养蜂人常态的生活方式。
在密密麻麻的蜂箱旁,一般都有一间小小的铁皮屋或者帐篷,这就是养蜂人简单的居住处。记者征得同意后走进了王光武的铁皮屋,他妻子搓着手不好意思说:“乱得很,乱得很。”这间不到10平方米的房间,除了堆放着许多的养蜂工具,就只能铺一张床,放置些简单的锅碗瓢盆,连个吃饭的地儿都没。
记者问:“平常你们都吃什么?”“忙的时候一天就吃两顿,经常就是煮点面条,放点鸡蛋,有时没空做早餐,就用蜂蜜兑点水喝,顶顶肚。”说着说着,她有点哽咽,“养蜂是很辛苦的哪,一年到头都在外面风餐露宿的,儿子对我们也有看法,家里孙子都上小学了,但是我们没帮忙照顾过几天。我们也想过放弃,但是除了养蜂,又不知道能做些什么。”
驻扎在他们旁边的是一对不到四十岁的养蜂人,他们从广东韶关采蜜过来。时值中午,女人正在炒菜,一盘简单的通心菜硬是被她炒出滋味来。为了追花,为了酿蜜,他们常年在外,奔波在不同的地方,有时一个月会换几个居住地。
在远隔几公里的荔枝林里,驻扎着200多箱小蜜蜂,这是俸先生的养蜂基地。他是广西桂林人,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来茂名追花,这一追就是十几年,当地人都喜欢跟他买蜜。每年固定在这个地方待上一个月,他学会了讲当地话,和当地人喝上了酒,做了朋友。也许他在内心,这里也是一个家。
收获甜蜜
说起这里的荔枝蜜、龙眼蜜,王光武露出了难得的笑容,这里的花好,酿出来的蜜靓,很受市场欢迎。他告诉记者,蜜蜂是很勤劳的,每只工蜂出去一趟回来,能酿造0.3g的蜜。高产的蜜蜂一天将能来回采集20次,飞行上百公里呢。也正因为如此,蜜蜂的寿命也很短,一般的工蜂也只有30-60天的寿命。他痛惜说,你看地上黑麻麻的,都是死去的蜜蜂。
来茂名这一站,王光武和他的蜜蜂驻扎了12天,收获了近2吨的蜜。他开心说,这个产量是很高的了。这一站结束后,他们即将赶赴广东清远,开启下一站的“采蜜之旅”。
年轻的养蜂夫妇告诉记者,他们将继续留在这里,等待最后一批龙眼花蜜。除了等待客商上门收购蜂蜜,他们还选择了网上销售方式。他们把蜜蜂酿出来的蜜拍图、录视频,利用互联网,让更多人可以买到新鲜的蜜。
俸先生来茂名一个多月了,他也即将带着蜜蜂转场,营地那一罐罐酿好的蜂蜜正等待客商上门带走,满是希望,满是甜蜜。
南北迁徙,辗辗转转,每到一站,他们和蜜蜂们酿造了甜蜜,也收获了快乐,也许这就是他们坚持一辈子的理由吧!
中国蜂蜜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人工养蜂始祖姜岐
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发现了蜂蜜的妙用——几个世纪以来它是唯一可用的甜味剂。中国是中华蜜蜂的发源地。在最早的原始社会时期,蜂巢一般都建在树洞和天然岩穴中,那时的做法也很简单粗暴:直接捣毁蜂巢,然后把蜜蜂全部烤了吃,后来,人们发现这种做法破坏性太强,想要持续不断的吃到蜂蜜,就必须要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
于是,人们开始了原洞养殖阶段,意思很简单,就是先用烟火把蜜蜂赶走,然后用炭火把树洞的口扩大,再用泥草和牛粪涂抹在洞口上,只露出一个小洞让蜜蜂来去自如,最后在有蜂蜜的地方刻上记号,这就证明这个地盘我占了,谁都不要打蜂蜜的主意了。
到了东汉时期,出了一位养蜂的名人,这个人就叫做姜岐,他将蜜蜂的养殖变成了人工时代,据说当时姜岐研发了蜜蜂的移动养殖:砍下带有蜂巢的树枝带回家挂在屋檐下,将蜂巢摆放的姿势和原来姿势保持一致,这样,蜂蜜就成为了天天都能吃到的美食。
再到后来的魏晋南北朝时代,人们开始想一切办法吸引蜜蜂注意,比如将木头容器周围涂满蜂蜜,以此吸引蜜蜂去筑巢等等……从此,蜂蜜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中。
蜂蜜与苏轼的趣事
苏轼嗜茶,人所共知;但苏轼爱食蜂蜜,知道的人就少了。他是在流放黄州和惠州时,曾养过蜜蜂,因而深爱。
苏轼是美食家,他好吃蜂蜜,每天要吃上五盒;姜蜜汤要喝几碗,说它“甘芳滑辣,使人意快神清。”他还在一首诗中提到极富滋补的岩蜜:“我欲自汝阴,径上潼江章,想见冰盘中,石蜜与柿霜。”苏轼精通医术,他喜食蜂蜜,不只为饱口福,品其美味,而是用它养身延年。
南宋诗人陆游在他的《老学庵笔记》中,也记载了一则苏东坡嗜好蜂蜜的轶闻:“一日,与数客过之,皆渍蜜食之,每多不能下箸。唯东坡性亦酷嗜蜜,能与之共饱。”寥寥数语,将苏东坡嗜蜜的癖好描写得淋漓尽致。仲殊和尚与苏轼的嗜好相同,两人都爱食蜂蜜,因而“臭味相投”,一见如故,成为好友。仲殊和尚用餐时,喜欢先把素菜浸于蜂蜜中,或以蜂蜜沾菜后才吃,他人都很嫌弃,不愿与仲殊和尚共餐,惟独苏轼与仲殊和尚嗜同味合,一同进食甚欢。
苏东坡的诗《安州老人食蜜歌》曰:“不食五谷惟食蜜”之句,可见苏轼对蜂蜜推崇备至。
《安州老人食蜜歌》
安州老人心似铁,老人心肝小儿舌。
不食五谷惟食蜜,笑指蜜蜂作檀越。
蜜中有诗人不知,千花百草争含姿。
老人咀嚼时一吐,还引世间痴小儿。
小儿得诗如得蜜,蜜中有药治百疾。
东坡先生取人廉,几人相欢几人嫌。
恰似饮茶甘苦杂,不如食蜜中边甜。
因君寄与双龙饼,镜空一照双龙影。
三吴六月水如汤,老人心似双龙井。
这是苏轼写给僧人仲殊的诗。仲殊,名张挥,安州人,世居钱塘,他不吃五谷杂粮,以食蜂蜜菜蔬为主,诗中借介绍老人吃蜂蜜的习惯,称誉老人的人品和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