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茂名库 > 文艺作品

古老竹编文化在竹器之乡流传

2021-03-04 21:50:14 来源:茂名日报

  编织是古老的手工业,自从茂名地区有了金属刀器,就有了竹器编织。那时,人们发现了竹子的柔韧特性,就把它分解成片和条,编织成生活生产所需要器具。
  在没有大量塑料制品的年代,家家户户的日常生活生产都离不开竹编器具,比如,囤放粮食使用庞大的竹筐,洗晾蔬菜使用竹筛,走亲戚用茶篮装手信,在河里捉鱼使用鱼筌(俗称“河狗”),圈养家禽使用竹围栏,下田劳作戴竹帽,挑粪土用畚箕……
  沧海桑田,千百年过去了,古老的竹器编织手艺没有消失,反而流传了下来。提到竹器编织文化源远流长的乡镇,不得不提信宜怀乡镇。怀乡镇盛产竹器,素有“竹器之乡”的美称,是信宜市竹器编织业发展最早的乡镇,自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从事竹器产品的生产和出口,竹器编织品种广、覆盖面大。
▷▶随处可见竹编手艺人身影

  近日,记者走访“竹器之乡”,亲身感受到怀乡镇浓厚的竹编文化:镇内每一个自然村都种了竹子,竹林成了当地独特风景,当在镇里驱车前行,车窗外的竹林接踵而至。编织竹器的家庭作坊和工厂遍布各个村委会,许多房子门口摆放着竹条或者竹器,随处可见竹器编织手艺人的身影。
  竹编使用的是生长满一年的单竹或麻竹,去青能使破出来的竹条边缘没那么锋利,还能使竹编制品更加细腻美观。大仁村委会旺寿坪村周叔是竹编大军中的一员,从业已数十年,去青手法娴熟。制作艺术性高的竹编制品时,去青是第一道手工工序,也是一道技术活,不能刮得过深或过浅。而编织实用性竹器时,例如编织鸡笼猪笼,为了节省时间,大多省略去青工序。
  从竹子到竹器,大多数工序靠手工完成,只有破竹这步工序使用了机器代替人手。为了减轻劳动量,练女士家中添置了电动破篾机器。每天,当小孩上学后,练女士就在家手工编织竹器和木器,竹编早已成了她生活中的一部分。在当地,像她这样长年累月从事竹编的人不在少数,他们都在耳濡目染中掌握了竹编手艺。
  现在,怀乡镇常年从事竹器生产、加工的有13200多户,31600多人,从事竹器流通的专业人员有700多人,有一定规模的竹器工艺厂、购销公司122家,私营和个体商户800多家。所生产的竹器工艺品远销美国、日本、欧洲和东南亚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竹器市场上享有盛誉。
▷▶竹编文化跟随时代在变

  遍布房前屋后、山丘河畔的竹林,大批能工巧匠和营销能手,为当地竹编文化发扬光大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20世纪80和90年代,是竹编行业最鼎盛时期。那时,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懂得编织竹器,甚至连小孩都懂得编简单竹器,例如苍蝇拍之类。每到圩日,就是乡村的竹编能手拿劳动成果换票子的日子,他们将竹笼、竹篮、箩筐等竹器拿到圩市上摆卖,大量竹器叠放在圩上,十分壮观。
  1968年开始入行的竹编老师傅陈昌茂,既是老手艺人,又是做竹编生意的企业家。他20来岁时习得编织竹器的手艺,当时主要编织箩筐、畚箕、“鱼狗”等,后创办企业,生产的竹器出口到国外。他感慨,竹器受不受欢迎,由市场说了算,竹编文化跟随各个时代的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
  竹编文化的变化,在竹器款式的变化上可见一斑。如今竹编制品的样子已然不同旧时,从前的竹藤混编箱子、竹编茶篮等竹器外观古朴别致,今在市面上较为少见了,仅在一些店铺内可看到收藏的样品。在手工作坊和企业里,更常见的是各种竹灯笼架、竹筐、竹篮等,有的竹器加入了塑料、金属进行混编,有的上了颜色,竹器结构简约、外观时尚,更契合现代都市生活的快节奏。

  


作者:林夏、孙铭阳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