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茂名库 > 文艺作品

阿贵的小康故事

2021-02-19 09:44:51 来源:茂名日报

  阳光底下的乡村,万物生长,田间地头,绿草茵茵,村边小道,野花斗艳,房子的间隙,偶有树叶探出头来,青翠欲滴,随风飘荡。
  博贺村,广东茂名博贺镇的一个小村庄,是茂名港集团有限公司精准扶贫结对的帮扶村。李贵,村里人都亲切地称他阿贵,是村里的贫困户,2019年实现脱贫,如今已经过上了小康的生活。
  为了探寻阿贵的小康故事,我们驱车几十公里来到博贺村。阿贵家在一棵高大的芒果树下,大门口的迎春对联最惹眼:福星高照平安宅,好景常临康乐家。大红纸配金黄大字,犹如新的一样,这正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年过七旬的阿贵,矮,瘦,却显得精神。也许历经岁月洗礼,他饱经风霜的脸上,满是皱纹,微微下陷的眼窝,写满了沧桑的故事,白白的胡子围着总是微笑的嘴巴。
  憨憨的阿贵,典型的老实巴交的农村老汉,粗糙的双手放在两腿中间,无意识来回搓着。
  阿贵家客厅正中摆着一个木质电视柜,一台电视机,正上方墙上贴着一个大大的“福”字,正前方是两张木沙发。侧面的墙壁上挂着一个背景是财神爷的旧式日历,过了期的日历翻上去,用一个夹子夹住。客厅左后方是餐厅,摆着一台三层的电冰箱,还有一个电饭锅和一个消毒碗柜。阿贵说,这些家具电器,都是近两年房子建好后陆续添置的。
  “感谢你们给我们带来了希望!”阿贵紧紧握着驻村干部的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2016年8月,茂名港集团与博贺村结成了帮扶对子,并派扶贫干部进驻博贺村,进行精准识别,对贫困户进行摸底,并建档立卡,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在扶贫村陆续开展节日慰问,为扶贫户送上关爱和温暖;开发资金投资项目赚取利润,给贫困户利润分红,增加家庭收入;组织参加扶贫专场招聘会,鼓励贫困户自主就业创业,并根据实际推荐就业等一系列帮扶措施。
  阿贵也成了帮扶的受惠者,除了申请低保金、养老金、节假日慰问金等,在扶贫单位领导干部的帮助和推荐下,阿贵三个孩子也陆续出来干活,有了固定收入,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终于在2019年实现了脱贫。
  原来的家徒四壁,现在家具电器样样齐全,自来水、电、网络全覆盖,原来的身无分文,现在每月都有收入了。“现在想吃啥就能买啥,真是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扶贫政策。”阿贵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他活了70年,最宽心就是现在,孩子长大了,不但能养活自己,还能照顾家。
  “饿,是最深刻的印象。”当问及过往的生活,阿贵一边搓手,一边陷入了回忆。五十年代出生的阿贵,家里非常贫穷,常常衣不裹体,食不饱肚。17岁那年,他跟随村大队去林场看护树林,赚工分。1976年,26岁的阿贵毅然报名参加湖南一项铁路工程项目。虽然干工程很辛苦,但有饭吃,还可以每个月领到2到3元的工资,在那时,真是天大的好事。
  1978年,铁路工程完成了,阿贵又回到老林场。可是不到7年,林场解散了,35岁的阿贵只能回家务农。早已经过了结婚的年龄,却依然单身。“穷,没人愿意跟我过。”阿贵羞愧地低下了头。直到40岁,终于有一个女人愿意跟他结婚,他们一起生育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随着三个小孩陆续出生,家庭负担越来越重,家里贫困状况也更甚。妻子最终无法忍受穷日子,离开了阿贵,离开了孩子,离开了博贺村。阿贵带着三个孩子,过上了更为艰辛的苦日子。
  “最过意不去的,是没能让孩子吃上一块肉。”阿贵难过的,不是孩子没有漂亮衣服穿,不是没有电视看,也不是没有玩具玩,而是没有饭吃,没有肉吃。有一次,邻家杀鸡,一家五六口人围坐在与阿贵家共用的院子里吃饭。阿贵三个孩子眼勾勾地盯着邻家碗里的肉和汤,不停的咽口水。阿贵感觉非常过意不去,更是尴尬。可是,他用鞭子赶,也没能把孩子赶回去。他只能懊恼地独自扭头跑进屋,他觉得愧对孩子,更不好意思面对邻居。
  屋漏偏逢连夜雨,阿贵60岁的时候,被诊断得了高血压,再也不能从事重农活,贫困继续困扰着他们一家,而且更甚。
  是精准扶贫给阿贵家送来了“春天”,扶贫小组除了给予日常的帮扶和关心,还经常到家里做思想、拉家常、传递正能量。阿贵三个孩子积极上进,找到了工作,解决了大难题,让他们对生活有了新的盼头。
  阿贵终于尝到“好日子”的甜头。2020年春节,孩子们不但给他添置了新衣服,还送上红包,连刚刚工作的小儿子也送上一个大红包,这让阿贵既意外又欣慰。
  听着阿贵的故事,感受着他辛酸的过去,也为进入小康生活的他感到高兴。当问及对以后生活的向往时,阿贵原本微微的笑容,突然放大了,眉头愉快地舒展开来。他看着屋外正在啄米的小鸡,沉思了一下说:“希望孩子们日子幸福安康!”这是阿贵最朴实的愿望。
  (本文获得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学习强国”广东学习平台主办的“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征文、摄影、微视频大赛的征文类三等奖。)

  


作者:吴超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