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茂名库 > 文艺作品

趁圩

2021-05-31 18:34:02 来源:茂名晚报

  我的童年,傻事趣事一箩筐,至今回忆起来,依然其味无穷。
  我的童年是在乡村度过的,那时候没有手机聊天,也没有电脑游戏,最热闹的就是镇上的圩日。
  记忆中,圩日是农历日期尾数的“三、六、九”。每到圩日,附近的村民就会自发地集中到圩市,挑箩筐的,扛蛇皮袋的,提菜篮子的,顺便到政府部门办事的,去街上剃头的,各有各的安排。圩市里吆喝声、讨价还价声、车铃声不绝于耳。在不到6米宽的街道上,密密麻麻的人群来回涌动,将马路挤得水泄不通。若遇到邻村的熟人,隔老远就喊:“你也来趁圩啊?”
  那时我最期盼的就是圩日撞上周日,不用上课,可以与小伙伴们趁大半天的圩。说是趁圩,其实就是凑热闹,哪里人多往哪里钻。最吸引小伙伴们眼球的,就是在供销社门前的卖药佬变魔术。卖药佬五十来岁,长得斯文消瘦,但声音清晰洪亮,说的话基本是顺口溜,很押韵,听着很舒畅。当然,每一句都离不开他那些“包治百病”的药。为了招揽顾客,卖药之前首先变两个魔术,第一个是从空布袋里变出两个鸡蛋,第二个是用食指对着香蕉划几下,然后剥开香蕉皮,里面的香蕉肉竟已断为两段,很是神奇。但卖药佬每次都是变同样的魔术,看多了就觉乏味,于是边看边惦记着凉亭旁边那档熟猪肉。每次趁圩,都会见到一个小老头在凉亭旁边停着自行车,车尾架上绑着一个木箱,箱子里装着熟猪肉,可以即买即吃,馋人。但我们囊中羞涩,每次经过,闻到香味,唯有本能地咽口水。
  圩边有一间制糖厂,那儿也是小伙伴们很乐意光顾的地方。糖厂里面总是堆积着一大堆榨过汁的甘蔗渣,如果运气好,可在渣堆里翻出一小节没榨过的甘蔗。
  还有镇上的大戏院,在圩日的白天及晚上都放电影,大街小巷显眼的墙壁上都贴着电影广告,什么劲爆、武打、爱情、搞笑等,异常辣眼。
  新华书店也是小伙伴们常驻足的地方。记得店里的墙壁上挂着刘晓庆、张瑜等明星相片,书架上摆放着小说、学习资料等书籍,还有笔、墨水、软皮抄等学习用具。但我们最流连忘返的是那一排排摆放在玻璃货柜里的小人书,《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地雷战》……看着就眼馋。虽没钱买,但就是舍不得离开,习惯性地左顾右盼,见到有认识或不认识的小朋友买了,就凑过去套近乎,然后围着一起看。
  读五年级那年,五叔公说圩上那间大药店收购蝉壳。春末夏初,村前屋后的树林里挂满了蝉壳。放学后,小伙伴们就每人拎个小袋子钻进树林里。蝉壳很轻,捡满一袋子仅能换两块多钱。但别小看这两块多,足够吃一小顿熟猪肉了,也可以买票看电影了。至于小人书,则是大家分开买不相同的,轮换着看。
  时光荏苒,眨眼几十年过去了,曾经简陋的圩市已变成了一座小城。上个月,我回到家乡,在街上逛了逛,发现制糖厂已没了踪迹,大戏院已拆除,凉亭已改造,当年的卖药佬和卖熟猪肉的小老头也不见了踪影。街上有了很多现代元素,商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商贩的吆喝声已被电喇叭的播放声代替,此起彼伏。尽管还是人声鼎沸,一片繁华,但是我心里却觉得少了些什么——也许,是少了当年那份简单纯粹的快乐吧。

  


作者:梁少波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