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茂名库 > 文艺作品

母亲和她的缝纫机

2021-05-13 19:40:11 来源:茂名晚报

  每次回到老家,我都要到母亲曾住过的房子,看看那台静静地待在墙角的缝纫机。轻轻揭开盖在上面的蓝绸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机头横梁上那三个醒目而又亲切的美术字“华南牌”。尽管经历了几十年的岁月侵蚀,“老华南”依然乌黑发亮,油光可鉴,散发油香。
  看到这台与我母亲的一生、与我兄弟姐妹的命运曾经紧密相连的缝纫机,思绪又回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兄妹多,家里收入少,穷得叮当响。好在母亲心灵手巧,特别是裁缝活算得上是行家里手,可以靠这手艺挣些钱来帮补家用。家里没有缝纫机的时候,母亲每次裁好布料,都要拿到别人家里,借缝纫机缝衣。借机时得看人脸色,用机时得小心翼翼,还机时还得付一些小费,很不方便。后来,母亲把心一横,东凑西借,买回了一台二手老华南牌缝纫机。
  有了这台老华南,母亲更加得心应手了,揽的针线活也越来越多。但老华南毕竟是二手货,用了不久,踏板的曲臂就脱开了。看到母亲焦急的样子,我就主动帮忙。我和她对着《说明书》摆弄了半天,居然把曲臂弄好了!母亲看我对缝纫机感兴趣,就手把手教我缝衣,还把一些绝活,比如皮带松紧、针脚疏密和压脚轻重的调节,还有浮面线、浮底线现象的处理,瞬间反复进退重叠针的技巧等等,都传授给我。
  我最喜欢看母亲打底线了。只见她先把左手伸入缝纫机兜内,轻轻扣出一个滑溜溜、亮铮铮的金属梭子,用食指小心钩出套内梭心,再将梭心用纱线绕上几圈,装在打线器上,然后踩动踏板,右手轻按纱线。随着梭子的飞快转动,纱线也飞快地左右摇晃。一转眼工夫,纱线像变戏法似的,一层层非常有序地绕满了梭心,煞是好看!
  那时母亲白天干农活,晚上拖着疲倦的身体,戴着老花镜,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帮人缝补衣服。正是母亲长期不分昼夜的辛勤劳作,才挣到了我们六姐弟的学费,使我们有机会读书,不至于中途辍学。
  后来,我到镇中学念初中,再也不能与母亲、老华南朝夕相处了,只有周末回家,才能为老华南擦擦油,拧拧螺丝,做做保养,偶尔也有机会欣赏到母亲打底线的情景。
  再后来,为了减轻家里负担,我初中毕业就报读师范了。由于很难筹够每次2.1元的往返车费,我极少回家。毕业后,工作忙,就更少回家了。漫漫地,我对母亲的依赖和挂念,被生活、工作压力冲淡了不少,而母亲对我的“儿行千里母担忧”,也被我忽略了!只有在每次离别,在回首之际,蓦然发现,母亲对我的牵肠挂肚从未减少。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能回报母亲什么呢?回想起来,于母亲,我连一台老华南都不如,因为老华南与母亲的后半生始终紧紧相连,不离不弃。
  如今,墙角的这台老华南还在。睹物思人,我的母亲,很像一台平平凡凡、默默奉献的缝纫机。母亲的爱,正如缝纫机缝出的针脚,细细密密,满满柔柔!

  


作者:阮慧芳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