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茂名库 > 文艺作品

关于《我们飘荡的河流》

2021-06-03 17:49:03 来源:茂名日报

  《我们飘荡的河流》已在《茂名日报》全文连载完毕,一些朋友向我表示祝贺之余,也曾就文中的人物、地名、故事和其他一些问题询问过我,我很难一一答复,因而也就想写一篇小文,把自己创作的心路历程同大家分享。

  写一部反映茂名二十世纪上半叶世俗风貌、民众觉醒奋斗历程的长篇小说,用文学的形式,记录高凉大地人民勤劳勇敢、倔强抗争、英勇前行、追求光明的悲欢离合故事,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下,艺术地再现鉴江流域风云激荡、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岁月,歌颂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的丰功伟绩,这是我二十多年前就萌生的一个想法。

  为这想法,我曾悄悄做了不少的准备,其中包括平时注意收集有关资料、书籍、人物传记,留意山川风物、人情世态、奇闻传说、民间掌故,访察历史遗迹、人物故居、红色基地。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当然也阅读了很多中共党史、方志方面的书籍、史料,积累了厚实的素材,帮助自己在脑际形成生动、立体的画面,为自己的创作提供了无形中的一部分灵感。这些,我觉得都是非常必要的,我感到这样的准备工作做对了,对我后来动手写作帮助不少。这得深深感谢我四年大学所学的历史学专业的熏陶和自己内心深处一直孜孜不倦的文学之路的守望、追求。

  二十多年间,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我换了好几个工作岗位,经历了许多人和事,已从血气方刚、干劲冲天的热血青年成为年过半百、头发渐白的小老头,早年的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早已不知抛到哪个爪哇国,唯有写这部作品的这个愿望一直盘踞脑海间,挥之不去,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强烈,仿佛时时在提醒我、催促我、压迫我,变成了一种责任,一件没有完成的任务。期间,有两三次的创作冲动,我已开始着手写作的工作,列出了人物表、章节、故事梗概、情节等,但总觉得不满意,所以是拿起了又放下,如此反复,便不了了之。有时候,当书读得更多些,阅历更丰时,面对散乱无序的一堆旧书——甚至许多是发黄夹杂霉味的,枯坐电脑桌前,真反而有点不知如何下牙的味道。我曾跟茂名文学界的几个朋友谈起过这部作品的构想,也希望能合作完成,但他们均是笑而不答,无甚兴趣。

  那就自己动手吧,大概是差不多四年前的夏天某日,我下决心要把这件事做成,我当时没有给自己设定时间表,反正是准备写到哪算哪,慢工夫,慢慢把它写出来,就算消磨光阴吧。每个星期六、日,我把自己关在家里,闭门造车,谢绝了许多不必要的应酬,当许多人在游山玩水、打牌饮茶时,我却流连在旧纸堆里不亦乐乎,书房、客厅、饭桌、客床等到处堆满各式各样的书报资料、志书典籍,有时我自己看了都暗自发笑,搞得满屋狼藉,乱七八糟,像个狗窝似的。得益于我现在的工作岗位,这几年间不用经常出差了,使我有了很多的业余时间来集中做这件事。

  现在这篇小说写出来了,这件工作已算完成,了却一桩心事。但实在说,它不是我最满意的作品,离我最初的创作构想还有很大的距离,远没有达到我设想的深度和广度。按我原来的设想,作品还涉及更广阔的社会领域,还有许多风情习俗的描写,出场的人物近百个之多,有政要、军士、商贾、工人、农民、渔夫、记者、学生等各界芸芸众生,目前出场的人物也只不过是五、六十个,情节也更丰富多彩,人物关系也更错综复杂。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作品,摈弃了我原来设想中的许多故事人物,情节更加紧凑了。这主要原因是我改变了不设时间表的想法,想早一点结束这件拖了几年的事情,放下心头这个重负。另外,也想使之早日面世,倾听读者的意见。直白说,其实也就是为自己偷工减料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所以作品个别地方就显得粗糙些,这也是缺乏慢工细作、精雕细琢的功夫所致。

  如何处理历史真实性与文学艺术形象问题,是小说创作中很难把握的分寸。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人物形象是生活人物的高度概括,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书中涉及的一些历史人物,只是作为艺术形象出现,有的只是作为某个事件的过客,有的虽然在多个场合出现,但也是许多历史原形的综合,本作品并不是历史论文和人物传记,不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功过是非进行全面评价分析的论述,这一点尤其请读者阅读时切记。

  作品中的一些故事情节,有茂名历史事件的影子,但不是当年事件的还原描述,为了艺术的需要,不管从时间、地点、人物结构、对话、描写等方面都做了处理。本书是虚构的文学作品,但它既然是描写鉴江流域的人和事,自然离不开这片土地的历史事件,如果硬要寻找作品的历史事件成分,顶多也只是三分历史,七分虚构创作。

  鉴江河滔滔不息,鉴江的历史源远流长,鉴江河畔人民的奋斗可歌可泣,在这片流域的大地上,曾出现无数叱咤驰骋、彪炳史册的风云人物,曾发生无数惊天动地的英勇壮举,他们成就了鉴江热土的荣耀,在历史的天空中闪烁发光,照亮、激励后来者。

  我们以这条母亲河为傲,我们为生活的这片土地歌唱和欢呼,这部作品取名为《我们飘荡的河流》,道理是很浅显易懂的。我知道,这部不到13万字篇幅的作品确实很难反映这雄伟壮阔的画卷,掩卷之余,也觉得意犹未尽。实在说,拙作离我当初的构思差距还很远,确未有达到我原想要的深度和广度,如个别人物的心理刻画还不够细腻,一些生活场景的描写还不够深入,故事的推进比较仓促,一些情节未充分展开,原想介绍的部分民俗风貌的叙写还未具体展开,等等,只能是感慨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但我觉得自己是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我希望读者从中得到启迪,受到激励鼓舞,为这片好心大地再高歌猛进、开拓前行鼓与呼。

作者:刘付德金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