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茂名库 > 文艺作品

春耕感怀

2021-03-18 18:56:17 来源:茂名晚报

  立春过后,便是农忙时节。
  周末回家。念及父母年迈,我义不容辞承担起春耕任务。
  虽然生长在农村,小时候也干过一些农活,但后来外出求学,异地工作,我竟也二十多年没有正式下地干活了。年过不惑,我能够胜任春耕工作吗?
  一切似乎都那么陌生,以前犁田耙地用的是耕牛,现在用小农机。虽说由畜力到机械是一个进步,可我还真的两者都没有接触过。爸爸把小农机驾到田里,在田埂上给我详细说明了小农机的使用技巧,该如何犁耙泥土才会平整均匀。爸爸说得头头是道,而站惯三尺讲台的我却听得一头雾水。
  硬着头皮下了冰凉的水田,我扶住小农机的把手,挂上档位,它居然很听话,欢快地爬行起来。爸爸一边修理田埂,一边给我当指挥。
  “驶斜了,你的眼睛不能够只瞪着小农机,应该像骑自行车一样望着前方,双手不用死死地握着把手,轻轻扶着即可。”
  “到田埂掉头的时候不能太急,否则小农机容易倾覆。”
  ······
  听着爸爸的指令,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跟在小农机后面,它越来越听我使唤了。不一会儿,我已汗流浃背,裤腿也沾满了泥泞,但心里却是高兴的,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呢?
  路人经过,也纷纷驻足,笑着对我爸爸说:“老梁,今年有学徒顶班哦,你不用那么辛苦了。想不到一个读书人干起田活也像模像样呢。”
  我尴尬地说:“什么话呢,我虽然上田了,可是脚上的泥还没洗净啦。”大家一阵哄笑。
  经过差不多三个小时的努力,中午时分,终于把那块田犁耙好了。我浑身酸痛地上田,站在旁边的蕉树下歇息、喝水,端量着自己的作品,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望着熟悉的环境,在阳光微风中,自己和田地的那些往事慢慢浮上心头。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的就是春耕,因为,大家可以跟在耕牛和大人后面去捉“耕狗”、泥鳅,晚上用少少油盐煎炸着来吃。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便是难得的美味了。还有就是在收割稻谷的时候,我们也喜欢跟着去捉“禾虾”。无论是烤着吃,还是炒着吃,“禾虾”都是我们那时候的最爱。如果大人们叫我们帮一把忙,我们便会如鸟兽散。
  大一些的时候,虽然再也不会像小时候那样疯玩,但对于到田地里去干活,还是有些抵触。面朝黄土背朝天,那不是我想要的。虽然懂得家中的粮食和主要经济收入,是靠田地里的作物,但我知道,有钱也可以买到粮食。大人们为什么不到城市里打工,用工资来换取自己的日常所需呢?偏偏要忍受这种“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苦楚。贫瘠的土地,支撑不起我们向往的生活。
  后来啊,我终于割断了和田地的联系。因读书和工作需要,我的户口迁离了农村,成了一个没有田地的人。办完手续的那一刻,我没有太多高兴,也没有太多可惜。我骑着自行车到田里转了一圈,然后用决绝的身影向属于自己的那块稻田告别,我要去追求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工作后,我极少有时间回家帮爸妈干农活。最近几年,我也曾劝说父母放弃耕种,但无法说服他们。“田地就是农民的根,抛荒田地还叫农民吗?”他们这样说,我只好听之任之,在有空的时候尽可能帮他们分担一下。
  在家乡,能够像我父母这样坚守阵地,立足耕作的人并不多。很多人都到外地去务工了,田地慢慢就丢荒了。每次听父母说起这些,我都感受到他们的无尽可惜。爱家乡,爱土地,是父母不变的初心。其实,这和我们的爱岗敬业也是一样的情怀呢。想到这,我觉得我终于懂得父母的心意了。土地就是农民的衣食之源,就是农民施展才华的舞台,也是农民的情感寄托,更是农民的血脉所在。
  随后的几天,我叫上妻子和妞妞一起,到地里种花生,帮忙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大家虽然都很累,但是很快乐。

  


作者:梁郁强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