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茂名库 > 文艺作品

艺术再现高凉大地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岁月

品读《我们飘荡的河流》有感

2021-06-03 10:51:56 来源:茂名日报

  读完刘付德金的长篇小说《我们飘荡的河流》,我被这部作品反映的发生在粤西地区解放前30年的历史风云、革命斗争史及悬念迭出的故事情节所深深吸引,可以说,这是一部鉴江大地二十世纪上半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风云激荡、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壮丽革命斗争的历史画卷。据作者说,这是他本人发表的首部长篇小说,已在《茂名日报》《茂名文苑》等连载刊登,作品一问世便引起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得到茂名及省内外众多文友的喜爱和肯定,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功底、丰富的文学素养和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

  纵观这部小说,主题鲜明,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人物刻画、粤西风情描写、故事情节推进都很有特色,限于笔者水平及篇幅,笔者这里只略谈一点感受,即小说艺术性再现了高凉大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风云激荡的重大历史事件。

  艺术来源于生活。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发生在高凉大地的革命历史事件在小说叙述的故事中都有反映。1926年5月,中共党员黄学增、朱也赤等受党组织派遣回南路筹建党组织和农民协会,黄学增任广东省农协南路办事处主任,朱也赤任总干事。中共茂名县党支部成立后,朱也赤任书记。在黄学增、朱也赤等人的领导下,茂名县相继建立了共青团县委员会、县总工会、县妇女解放协会,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南路革命风暴,开展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减租减息的革命运动。同时,开办平民学校,开展群众识字运动,大力兴修水利,破除封建迷信等,暴风骤雨般的农民运动把旧世界打得落花流水。当时,高州城就爆发了有名的“捣毁大利公司事件”,茂名县广潭村恶霸杨芙生,在高州开设专收居民大粪的大利公司,勾结官府,以恶劣的手段垄断这个行业,低价入高价出,大桶入小桶出,售给农民时,甚至混泥冲水作假。在缺肥年代,大粪无疑有“大利”。一天上午,城乡各地农会组织了几千农民进城,集会控诉大利公司的恶行,在黄学增、朱也赤等南路党组织领导支持下,愤怒的群众冲向大利公司,将其砸了个稀巴烂。在这场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中,小说中的主人公江宇飞参与了全过程,并且冲锋在前,表现英勇,作品描写栩栩如生,仿似当年情景再现,读来使人振奋,不由自主地为农民的觉醒叫好。

  蒋介石于1927年发动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反动派对南路共产党人举起屠刀,大批共产党员和农会骨干被杀害,革命处于低潮时期,但共产党人是杀不绝的,也是不会向反动派屈服的。在白色恐怖下,虽然省农协南路办事处解体,共产党员转入地下活动。但在朱也赤、罗克明等人的组织领导下,1927年12月15日于信宜怀乡举行了震惊南路的怀乡起义,朱也赤任起义军司令,罗克明任副司令兼信宜县县长,起义军攻克怀乡区署和团防局后枪决了反动乡长,在区署大门挂上“怀乡区苏维埃政府”的红色横额,在粤西地区成立了第一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苏维埃人民政府。起义震动了整个茂名地区的反动统治,对敌人也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信宜县反动县长杨伟绩也因此被撤职,这对宣示我党坚定走上武装斗争夺取政权道路具有重要意义。小说中描述怀乡起义的章节以及主人公江宇飞的机智勇敢,表现朱也赤、罗克明等冒着杀头的危险领导怀乡起义的壮举,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中许多细节的描写也极见功夫,升华了历史人物的形象。如,朱也赤的亲叔朱仲荣带人抓捕他、朱也赤在狱中大义凛然驳斥反动亲叔、共产党组织设法营救被捕人士、朱也赤牺牲前所作的革命诗篇等情节描写,读来深受感动,惊天地泣鬼神,更加突现了共产党人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小说也以浓墨重彩描述了南路的抗日烽火。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第十九路军抗日名将张炎将军在淞沪抗战中名扬天下。1938年2月,张炎被派回广东南路,出任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一区统率委员会主任,后任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小说中的主人公江宇飞及进步青年周洪波(女)也是在这个时候加入张炎将军的队伍的。当时,江宇飞主动请求党组织同意他回乡辅助张炎将军,组织民众在南路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高潮,江宇飞被任命为张炎部下的乡村工作队队长,在港读书的周洪波申请加入“香港学赈会青年回国服务团”,回南路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张炎将军当时夸奖江宇飞说:“宇飞,你是个大才子,抗战首先要发动群众,宣传很重要,你就负责乡村这块工作,我是大老粗,这个工作只能依靠你们青年、学生。”由此可见,张炎将军对抗日青年、学生十分器重。在工作中,周洪波因参加抗战宣传被毒蛇咬伤,差点丧命,江宇飞散发传单,宣传八路军抗日主张而被反动派抓捕送监,差点被害,张炎将军暗中释放脱险等等,这些描写都与当时张炎将军积极抗日、爱护青年学生、遭国民党反动派迫害被逼辞职等历史真实故事十分相似,阅读起来就像在读茂名地方党组织历史,越读越激动兴奋,越读越有兴趣。

  还有一些众所皆知的历史事件,小说中也有一定篇幅的反映。比如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为掠夺我国的资源,“以战养战”,曾派特务在汪伪政府的支持下,来到茂名油甘窝偷偷采矿,收集油母页岩资料,准备开采掠夺,后因抗战胜利而作罢。还有就是抗日队伍“锄奸”,处决奸商恶霸、汉奸走狗,“设伏”消灭日军小队长吉野等故事都有真实的事实作基础。

  小说后半部分写到,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反动派策动内战,抢夺胜利果实。当时,我党茂电信工委、高州地委领导车振伦、梁昌东等曾组织民众与国民党反动派作坚决斗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组织了以茂名师范学生为主的大规模示威游行,参加人数达2000多人,反内战、反饥饿、反压迫斗争取得了全面胜利。还有就是中共高州地委、茂电信工委决定成立兵运工作组,策动国民党军内部起义,迎接解放。小说中这些叙述虽有许多虚构成分,但也是有当时革命斗争实际原型的。1949年11月,在我党茂名地区地下工作者的努力下,策划了部分国民党部队起义,从而瓦解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使得高州城解放能加速进行。据史料记载,当时共产党领导人梁昌东、车振伦等与南下解放军在金塘白土村聚集,举行了解放高州入城仪式,浩浩荡荡进入高州城,从此高州地区解放,一个崭新的时代到来了。

  小说的主人公江宇飞,策划国民党团长杨刚智部队起义后,又接受了新的任务,继续留在“狼窝”,以期策划龟缩在海南岛的国民党兵起义,随后跟随国民党残兵败将退守台湾,一直战斗在敌人的心脏,最后再没交代主人公的结局。安排小说主人公这一“不是结局的结局”,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留给读者丰富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无限悬念。

  这部小说之所以充满艺术感染力,主要是得益于作者多年来注意搜集史料、广泛收集素材,熟悉茂名大地的历史掌故和风土人情,写作起来,对史料运用自如,信手拿来,加之作者厚实的文学修养,丰富的人生经历,自然写得真实动人、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小说热情讴歌鉴江大地这段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岁月,字里行间无不饱含作者内心深厚的家国情怀。

作者:王如晓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