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发展-受挫-大发展”,这是有“蚕桑之乡”美誉的化州市合江镇蚕桑生产发展的曲折轨迹。这个“反差”耐人寻味,令人感慨万千!
我可爱的家乡化州市合江镇,因为陵江、罗江在此汇合而得名。因此,家乡不仅空气清新,景色宜人,而且土地肥沃,四季如春。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家乡的农业特别发达,种桑养蚕业就是其中一个强项,在省内外颇负盛名。
在家乡,随处可见青翠欲滴的桑园。种桑养蚕对农民来说,不仅是相对轻松的劳动,男女老少都可以参与,更重要的是在那“穷过渡”的年代,家人添置衣服、子女的学费和改善伙食,往往就指望种桑养蚕的收入。因此,几乎家家户户种桑养蚕,逐步形成了气候,从而吸引了四方客人前来参观学习。遗憾的是,“文革”期间号召“割资本主义尾巴”,家乡的桑园首当其冲,惨遭灭顶之灾——在禁止新种蚕桑的同时,对原有的蚕桑大开杀戒,连根掘掉,以“防止滋生资本主义”。对此,群众敢怒不敢言,怒火中烧,欲哭无泪!
恶梦醒来是早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犹如滚滚的春雷在辽阔的神州大地上回响。于是,公社党委号召广大群众“种桑养蚕,发家致富”,但仍有部分干部群众心有余悸,不敢种桑养蚕,或者不敢放手干。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让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放下包袱,公社党委组织部分干部和群众前往顺德等地参观。当顺德的干部得知我们来自化州县合江公社时,他们印象殊深:“60年代,我们曾经长途跋涉前往你们那里参观蚕桑生产。”公社党委的领导听了后,虽然没有无地自容的感觉,但确实受到了震动,得到了启迪,坚定了信心。“取经”回来之后,党委通过给种桑养蚕的农户一定的现金补贴、分配肥料指标等措施,鼓励群众“大种其桑”,使群众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决心放手大干,走种桑养蚕致富之路。全公社掀起了新一轮种桑养蚕的热潮,利用坡地、低产田和丘陵种植蚕桑,古老的“蚕桑之乡”重振雄风。经过几年的努力,实现了面积、产量和产值大大超过了“文革”前的水平。父老乡亲依靠种桑养蚕不仅告别了贫困,还走上了致富之路——购买自行车、录音机、风扇等,都来自种桑养蚕,还有那一排排、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楼房,人们亲切地称为“蚕桑楼”。这些,在上世纪80年代已是很不了起了!
近年来,为了使种桑养蚕业更上一层楼,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合江镇委、镇政府通过抓禾堂岭村委会狮墩村千亩蚕桑示范基地,以点带面,以基地带动全镇农户发展种桑养蚕业。具体做到:坚持“合理布局,技术规范,集中连片”的原则,在巩固现有桑园的基础上,立足资源优势,按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专业化、产业化的要求统筹规划,推进蚕桑产业持续发展。目前,已形成狮墩、共话、九仕坡、梧村4个千亩蚕桑基地,26个百亩蚕桑基地,车田、合江、明星和大鹏等村委会蚕桑面积都超过千亩,全镇蚕桑面积已达2.2万多亩,年产茧6万多担,收入达6000多万元。禾堂岭村委会狮墩村黄信、黄桐种桑养蚕每年收入4-5万元,大部分专业户收入都接近或超万元。正是:小小春蚕惹人爱,勤劳蚕农笑盈盈。
“蚕桑之乡”今昔
作者:毛勇强